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生物《伴性遗传》教学设计第二章第三节《伴性遗传》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伴性遗传”,属于理解水平。伴性遗传现象是由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在X染色体,而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或在Y染色体上而X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所以在雌雄个体中表现出比例不同的现象。所以要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实质。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生活经验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动手动脑的活动”。利用书本的资料分析,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分析,并绘制遗传图解,真正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再组合成一个总图解,以问题串的形式深入分析和思考,归纳色盲遗传的特点。师生共同分析学生写出自己家族的色盲遗传系谱图,分析出图中人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孩子患色盲的概率,因为是学生所熟悉的人和事,研究起来特别起劲,效果特别好。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学习伴性遗传的意义和应用。二、目标及解析1.理解XY型的性别决定方式,能够说出性染色体为XY型的常见生物。2.比较基因分离定律与伴性遗传,理解它们的共同点和伴性遗传的特殊性。3.通过实例分析,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伴性遗传的特点。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4.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提出假设、设法求证的科学探究能力。5.能够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缜密的思维能力。三、教学问题诊断1、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2、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规律3、问题分析:学生在前面已学过减数分裂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已经掌握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活动及结合课堂的探究活动,对伴性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但伴性遗传的特点和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规律是抽象的推理,学生要预习好教材,课堂要认真听讲,课后需要练习作为知识的突破基础。同时教师要采用探究、讨论模式结合、启发诱导、设问答疑的教学方法。四、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思路: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常见事例→人类红绿色盲症→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拓展延伸:伴性遗传的方式、特点及运用教学过程:(一)性别决定1.染色体的分类根据是否与性别有关,把染色体分为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⑴常染色体: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中性别决定(XY型)相同且与性别无关的染色体。⑵性染色体: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中有显著差异,且对生物的性别起决定作用的染色体。2.性别决定方式—XY型⑴染色体组成:雌性:n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XX;雄性:n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XY。⑵性别决定过程(以人的性别决定为例):⑶常见生物:人、果蝇、所有哺乳动物及很多雌雄异株植物,如菠菜、大麻等都属于这种类型。3.ZW型性别决定:通过对比了解它与XY型性别决定的不同。(二)伴性遗传1.概念有些性状的遗传常常与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就是伴性遗传。2.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以红绿色盲为例)⑴色觉与基因型的关系正常基因B和红绿色盲基因b位于X染色体上。女性男性基因型XBXBXBXbXbXbXBYXbY表现型正常正常(携带者)色盲正常色盲⑵遗传特点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②交叉遗传:男性的红绿色盲基因从母亲传来,以后只能传给他的女儿。③隔代遗传:一般地说,此病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他的外孙。3.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以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例)要求学生对比红绿色盲的分析方法,分析其遗传特点:过程(略)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②交叉遗传。③连续遗传。(三)典型例题例1.对一对夫妇所生的两个女儿(非双胞胎)甲和乙的X染色体进行DNA序列的分析,假定DNA序列不发生任何变异,则结果应当是A.甲的两条彼此相同、乙的两条彼此相同的概率为1B.甲来自母亲的一条与乙来自母亲的一条相同的概率为1C.甲来自父亲的一条与乙来自父亲的一条相同的概率为1D.甲的任何一条与乙的任何一条都不相同的概率为1解析:男性细胞内的性染色体为XY,他给女儿的性染色体一定是这唯一的X染色体;女性细胞内的性染色体为XX,这二条X染色体虽然是同源染色体,但其上存在的基因可以是不同的,因此她给女儿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