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汉朝的中外交流》教与学(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初中一年级·上)第13课《汉朝的中外交流》结构合理,线索明了,知识点少而精。“正文”(总字数约750字,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才6个)减轻了分量,降低了难度;“副文”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选的一些典型图片,使知识点更富感性色彩,增强了历史的审美情趣。本课为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提供了广阔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在设计这课时,我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留给了学生充分思考、想象和发表意见的余地,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一、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张骞、班超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的路线及作用,佛教传人中国的时间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2.能力培养(1)通过看“张骞通西域”视频,培养学生捕捉、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2)帮助学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图”、“丝绸之路图”,使他们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3)设计“以商人的身份走一走丝路”,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4)通过调查佛教,提高学生搜集材料和动手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介绍张骞出使西域,启发学生学习张骞不畏艰险,报效祖国,勇于开拓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通过自由谈佛教,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懂得中外交流是文化繁荣、历史进步和社会文明的需要。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丝绸之路及其作用,佛教的东传。难点:学会运用科学的态度认识和看待宗教。三、教学方法直观展示法分组讨论法社会调查法四、教学手段自制CAI课件。五、教学过程电脑展示中国地图,教师用鼠标指向经Flash处理过的西北地区,问:这是中国的什么地区?再点击鼠标出现有关今天西北地区的三幅图,使同学们感觉到西北的荒凉、贫穷和落后。教师指出历史上,这里曾经是另一番景象,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请大家把书翻到第68页,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3课《汉朝的中外交流》。(点击鼠标,展现课题)课题:第13课汉朝的中外交流活动一:看一看,说一说(情景再现、落实基础)请看视频:快速捕捉有效信息,并记忆下来。师提示:看一看视频里讲了谁?去哪里?干什么?视频展示:《张骞通西域》师:汉武帝派谁去西域?生:张骞。师:干什么?生: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师:张骞之后,还有谁也去过西域?生:班超。师:两汉打败匈奴后,就控制了西域。为了对西域实行有效的管辖,它们设立了什么机构?生:西域都护。师:刚才我们讲了这么久的西域,你们知道“西域”指哪一带吗?生:指阳关、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今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师:请大家看书和地图册,在地图上找到阳关、玉门关、葱岭的位置。电脑展示:《张骞通西域形势图》,请同学们填:阳关、玉门关、葱岭。师: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一条中外交往的通道,这条路叫什么?生:丝绸之路。师:为什么叫“丝绸之路”?(提示:在这条路上运输最多的货物是什么?)生:中国的丝绸。师:除了丝绸,还运输哪些东西呢?点击鼠标出现:“丝绸之路开通后的经济文化交流简表”生:在丝路上运输和传播的还有:技术、手工艺品、农产品、艺术品等。活动二:想象(协作学习、亲自体会)假如你是汉代的一个商人,在丝路上你会怎样进行买卖?又会有哪些所见所闻?(将“丝绸之路图”和“丝绸之路开通后的经济文化交流简表”同时显示出来)师:请大家分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共同构思,大胆想象。然后,每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生1:我和一帮商人,带着丝绸、瓷器,穿过茫茫的戈壁滩,历经艰难险阻采到了大宛。这儿的人非常好客,为了欢迎我们,他们举行了盛大的舞会,从中我学会了唱当地民歌和跳舞。生2:我是汉代的一名商人,带了几十个家丁和西汉的土特产品:丝绸、瓷器、陶器等踏上了路途。经过一望无际的草原,高耸人云的大山,我们终于来到了大宛。我了解到大宛人对丝绸很感兴趣,于是抬高价格卖给了他们,我很喜欢大宛的汗血马,就到马商那儿预定了一些,我还买了一些胡萝卜、葡萄、大葱等种子。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