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后,美、苏对中国的外交态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过程与方法】利用教材所给的四幅图说明新中国积极主动的外交态度,独立、和平的外交思想和周恩来作为新中国外交家的风范和贡献,培养读图、解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建国初期中国面临的形势和万隆会议,认识新中国在国际上自主形象的确立,是经过与国际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破坏进行坚决斗争的结果,表现了中共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非凡气度;通过学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了解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过程和新中国对世界外交所作的贡献。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难点】建国初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所揭示的国际关系的本质。(认识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以及美国霸权的本质)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会提取知识信息点,并进行整理。2.教学生以“内容”、“时间”、“人物”等思路设想问题、组织问题的学习方法。整理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②50年代中国外交重大事件;③周恩来在新中国外交上的贡献。3.提供各类史料、影视资料和图片,训练学生掌握从各类材料中采集有效信息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四、知识链接1.中国是怎样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1840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大门被打开。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经济呈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导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以及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最后就是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1955年4月18日到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中国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出席会议。这是亚非历史上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由亚非国家自己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的会议。共有29个国家340名代表参加。周恩来在会上几次发言,指出:亚非国家的命运应该由亚非各国人民自己掌握。并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认为各国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并不妨碍各国间的求同和团结。在各方代表团的努力下,会议制定了著名的万隆十项原则。五、自主预习(一)基础知识导读1.新中国建立后,奉行外交政策。在建国的第一年就同苏联等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而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2.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在接见其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在中国、印度、缅甸三国的积极倡导下,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年,众多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讨论等共同关心的问题。中国代表团团长提出的主张,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二)问题探究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谁最早提出的?其内容是什么?有什么重要的意义?2.万隆会议时中国遇到什么困难?周恩来用什么改变了万隆会议的航向?六、目标检测1.世界上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是()A.美国B.朝鲜C.苏联D.蒙古2.1949年与新中国建交的有多少个国家()A.5B.10C.13D.17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是在()A.1953年底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B.新中国建立时C.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D.万隆会议上4.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①互相尊重主权②互不侵犯③互不干涉内政④平等互惠⑤和平共处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5.下列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有()①20世纪50年代,由我国政府首先提出②目的是积极发展同邻近国家及其他国家的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