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三维设计作品鉴赏第一节三维设计鉴赏导读“三维”是指长度、宽度与高度,因而三维设计一般是指涉及到到体积与空间形态的造型活动。具体包括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包装设计和展示设计;工业设计中的手工艺设计和产品造型设计;环境设计中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等。人类最初的三维设计应属于手工艺制作,但就现代三维设计而言,其最大的推动力是18世纪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批量生产与大众消费。工业革命后,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不断出现,使传统的设计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人们以各自的方式探索新的设计道路。由于受到建筑风格的影响,复古思潮统治着18世纪下半叶的设计活动,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此时比较流行。1851年,在英国举行的“水晶宫”世界工业博览会成为影响三维设计发展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次年,普鲁士人散帕尔出版了名为《科学、工业与艺术》的小册子,意识到当时艺术与工业相分离的状况,提出新艺术(艺术设计)应该建立在接受和采用机械化的基础上。19世纪70年代,正当欧洲的设计师在为设计中的艺术与技术、伦理与美学以及装饰与功能的关系而感到困惑时,美国的芝加哥学派已明确了功能与形式的主从关系,力图摆脱折衷主义的羁绊,使之符合新时代的工业化精神。沙利文是芝加哥学派的中坚人物和理论家,他最先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成了现代设计运动最有影响力的信条之一。1919年德国的包豪斯学校的建立是现代主义真正确立的标志。它所确立的现代工业设计原则——在大工业基础上实现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它所奠定的现代设计教育构架、以机器生产为技术背景的现代主义美学观和艺术风格,都对世界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图3-1-1)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三维设计走向成熟期。设计理论正从“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设计是不说话的推销员”等简单的公式中解脱出来,成为包含技术因素、人文因素、美学因素和商业因素于一体的科学。1961年,美国人德雷夫斯出版了《人的度量》一书,建立了作为设计师基本工具的人机学体系,人机关系也成为三维设计评价的重要内容和评价标准,功能主义大行其道。在三维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也引起了设计师、批评家和消费者们的注意。亚洲日本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一方面在服装、家具、室内设计等设计领域系统地研究传统,以求保持传统风格的延续性;另一方面高技术的设计领域则按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设计。这些设计在形式上与传统没有直接联系,但设计的基本思维还是受到传统美学观念的影响,通过“双轨制”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发扬光大。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是现代主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期,那么20世纪60年代以来设计的特征是走向多元化,现代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而形形色色的设计风格和流派此起彼伏,令人目不暇接,被称为后现代主义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以后工业社会的各种各样的市场同时并存为基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群体的要求。比如,意大利“孟菲斯”设计集团反对一切固有观念,反对将生活铸成固定模式,开创了一种无视一切模式和突破所有清规戒律的开放性设计思想,从而刺激了丰富多彩的意大利新潮设计。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引起设计师们对设计目标的反思。1973年由帕帕纳克所著的《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出版,书中阐述了设计师必须具备的社会道德意识,号召设计师不要沉湎于设计“成人玩具”,而应真正关心人类问题,如残疾人问题、生态问题等,此书引起了相当大的影响,在欧洲开展了“为需要的设计”的运动。它对绿色设计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三维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是“6R”原则即:研究(Research)、保护(Reserve)、减量化(Reduce)、回收(Recycle)、重复使用(Reuse)、再生(Regeneration),不仅要尽量减少物质和能源消耗,减少有害物质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地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使用。绿色设计体现了设计师的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现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三维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三维设计的鉴赏也将出现新的理论、思路和标准。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