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油墨转移中的现象第十章油墨转移中的现象与温湿度与温湿度内容提要在印刷过程中,由于承印材料,油墨、机器等原因,会产生墨雾、“晶化”、剥纸等现象。本章首先介绍了墨雾的产生及其产生的原因。其次介绍了多色套印中的叠印及叠印率、透印与反印。主要介绍了剥纸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介绍了温湿度对印品质量的影响,静电的产生及其消除。基本要求1、了解印刷过程中伴随各种现象的原因。会分析墨雾的产生及其消除方法。2、了解单色机,四色机油墨叠印的区别。分析各种不同叠印不良产生的原因,会提出获得高质量叠印效果应采取的措施。3、了解印刷中,纸张掉毛的原因。掌握纸张拉毛速度和油墨粘性,油墨粘度,印刷速度,环境温湿度等的关系。掌握减少纸张掉毛所采取的一般方法。4、了解印品背面粘脏,油墨脱落的原因,并能提出相应的排除方法。5、对静电的产生有足够的认识,能针对实际选择合适的静电消除方法及装置。6、了解温湿度对纸张,油墨等印刷材料的影响及选择合适温湿度。第一节墨雾第一节墨雾1.产生原因出口丝状断裂,断裂为球状,双电层破坏,由于断片,带有与墨同性电荷,靠近墨时被斥出。形成雾状。墨雾的产生并不导源于离心力。2.影响因素(1)V增加,雾大。(2)墨层厚,雾大。(3)墨辊变形时,局部墨厚,雾增大(4)空气湿度小,促进墨雾产生。(5)油墨导电性增加,墨雾减少。高速新闻轮转机,雾严重。第二节叠印第二节叠印1.叠印因素(1)凝聚力:时叠印良好:第一色墨凝聚力:第二色墨凝聚力:第一、二色墨间的粘着力(2)时间:间隔长,叠印效果好(3)粘度:1iipp1221FFF1F2F12F2.叠印率(1)重量表示法%*100yyf121D(2)密度表示2121DDDDf第一色墨重量第二色墨重量第一色墨光学密度第一色墨光学密度在第一色上印上第二色后的密度第三节透映与反印第三节透映与反印1.透映透映值=BARRlglgAR:纸张反射率BR:印刷品背面反射率2.反印透印:墨透过而形成反印:背面蹭脏第四节第四节剥纸现象剥纸现象1.剥纸Z—强度NQWTT:承印物本身结合力W:墨粘着力Q:剥离力N:橡皮布粘力(凸印:印版对墨的吸附力)2.剥纸的产生(1)印刷速度的影响CV(VVP原则)表面强度T与V.成正比VKT由于剥纸后热量产生,使纸松弛,修正为bVC1则T=b的近似值为bVK1VVblg4343.01为当T=1/l时的V印速(2)印版曲率与剥纸同样的墨,和愈大,同一V下,接触时间长,则剥纸临界速度大。PRIR圆压平印机,适性机剥纸)(IPR1R12V圆压平:IR,P2RV适性机:cm5RP,cm10RI则:2101512V30V.)(RVV3022/.V:圆压平开始剥纸速度(3)速度与剥纸印张/小时=310RV,小于此值,不会剥纸。结论:a:PR,IR愈大,则不易剥纸。b:通过印刷适性试验机可换算成印刷机的剥纸速度(4)其他剥纸a:墨流动性与剥纸b:墨厚与剥纸c:压力与剥纸,实际压力范围内剥纸可能性最大。d:纸张性质与剥纸e:温度与剥纸,温度增加易剥。第五节胶印的油墨转移第五节胶印的油墨转移一.马丁—西维尔胶印模式1.用于辊子,版等各种固体材料,有一定界面张力,能被润液和墨优先润湿。2.墨和液必需是互不溶解,但却可混。3.墨和润版液都是间接的传到印版上。4.为了构成必要的密度,印刷到纸上的墨厚大约是1微米。用马丁—西维尔胶印模式可以解释胶印的墨转移。二、普通胶印的油墨转移1、供水a.普通胶印供水,水辊:镀铬,水绒布b.酒精润版2、墨转移与水墨平衡按照马丁—西维尔模式,胶印墨要吸收适量的水分,才能在墨辊,印版间进行良好的传递。在胶印机上进行测试表明:润版液以1的直径微滴,分散在油墨中,乳化量在15~20%之间,版上水膜厚约1,墨膜厚约为2,即水膜为墨膜的一半时,达到理想的水墨平衡。(1)水墨平衡受水量大小影响水量多:A:干燥速度降低B:颜料粒子凝集C:粘着力下降D:墨色减淡水量少:非线画部分产生浮污,浮污非线画部分附着墨。A:油墨渗出:当W>I+IW时,墨被润版液吸引出来。程度:S=W-(I+IW)B:版面渗色,W>I+IW时,成为O/W乳化,空白着色,引起蹭脏。(3)油污的产生亲水性薄膜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