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与日本企业的区别现在全世界都在借鉴日本企业的管理经验。日本从二战后几十年的时间发展到世界经济强国,他的成功自然有很多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但是不同的文化下会滋生不同的管理方法。记得以前听过李健敏教授的讲座说,任何可执行的制度下必有适合它的土壤。但是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喜欢跟风,别人说好的东西我们也觉得好。有时候一个东西很好,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未必适用。因为个体有差别。一、借用日本企业文化与本地文化的脱节:日本的企业制度有三个与众不同特点,一是终身雇用制,二是年功序列制,三是企业工会。日本企业把员工当成企业的孩子,员工把企业当成了自己的家,那一种企业对员工的珍惜和培养及员工对企业的依附,是我们所没有的。我们借用了别人的管理制度,却没有别人的亲和文化。中国企业家的政策更多的是唯利是图,采用别人的管理方式的同时也是间接的让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成了为我们的愚民政策,跟断章取义有同样的危害。日本是单一民族,有同质性文化。换句话来说,人心向齐。从小泉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可以看出,他们对先人的尊敬,即使是一个有罪的死人,他们依然是尊敬的。换在中国,如果别人有异议的地方,那怕是对的,我想坚持的人也很少。中国有56个民族,各个地方的文化差异很大,每个地方都有很强的地方特色,思想还很狭隘,不同地方的人喜欢分派,喜欢互相攻击。在人事上,有的企业喜欢用自己家乡的人,也有很多企业指明不用哪些地方的人,比如河南人,湖北人。。。二、不同的用工方式日本的管理思想是引用了我们二千多年前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提倡以仁、义、礼、智、信,忠于天子,规范了一个人的行为,放在今天,从某种程度来讲,我觉得是对人性的一种禁锢。日本人把这种思想沿用得很好,而且得以延伸,把以家为中心演变到以企业为中心。效忠是日本人的基本精神。那么日本忠诚是有根基的,看看人家企业是怎么对待员工的。日本企业采用终生雇佣制。让员工可以完全放心的把自己交给企业。日本把家的概念推广为企业和组织,强调企业是一个大家庭,雇员和管理人员之间是有一种亲属式的团结。日本企业很少炒员,从员工进来就开始对他进行培育,培养人跟企业的进步和成长。而中国对于雇员纯粹的就是一种雇佣关系,从我们对保姆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一个住在我们家里的人,我们都是用一种不相干的态度去对待别人,更别说跟我们只在办公室同事,而其他时间跟我们毫不相干的人。中国企业不喜欢培训人才,所以,看重别人学历。而日本企业看重人的能力。索尼的老板盛田昭夫就是这方面的带头人。中国的企业更多的就是用人,把一个可以用的人招进来,就是用他,很少对他进行培训,中国老板很少有把对员工的再教育当做是公司责任的思想,就是用他,把一个人用到他所能用的东西慢慢老化为止,不适合企业再用了,然后就把他换掉。所以很多企业招工一定要求有多少年的工作经验,甚至是要带有多少的客户资源。能够一进来就为企业所用。08年新劳动法的出台,就有知名企业提前跟员工解除劳动关系,生怕一个十年的连续用工就把员工终身牵扯到企业身上。虽然很多人说这样会助长人的惰性,对企业的发展不利,但是人家日本企业却做到了,试想一个人为企业付出了十年以后,企业都如此对待,还有更好了吗?日本企业会用很多的活动让员工对企业慢慢归属,包括很多人性化的体贴,上次听说,现在出台了失恋假期,但是现在中国的企业,有多个人连正常的假日都无法保证的,而且成为很多私营老板很有利的捍卫自己武器的口号,我们这里是私营企业,不是国家单位,也不是慈善机构。所以不可能有那么好的待遇。这就是区别。员工表现不合格,日本企业也是不情愿把他炒掉的,但是会把他移也核心以外,派到乡下分支机构或是给份清闲的工作直到退休。可是中国企业,有的企业是一年一小炒,三年一大炒,美其名曰给单位换血。他们认为一个人在单位呆久了就不好管理,另一个活力不够,把人换掉,换进新的人员进来,新进的人员会保持一种高度的激情和积极性参与工作,当然这样也能收到相应的效率,但是这种行为明显是短期的效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的中国企业的用工文化。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