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5页腰椎椎管狭窄一、概述1、定义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组慢性进行性脊髓、马尾及脊神经疾病。是由椎管发生的骨性和(或)纤维性狭窄引起的脊髓、马尾及脊神经根的压迫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年人。静或者休息时常无症状,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痛、麻木、无力等症状需蹲下或坐下休息一段时间后缓解方能继续行走。随病情加重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需休息的时间越来越长。2、历史1910年Sumito报道软骨发育不全发生椎管狭窄;1911年Bailey报道退行性变增生所产生椎管狭窄;1937年Parker报道黄韧带肥厚产生的椎管狭窄;1954年Verbiest对椎管狭窄症作了系统介绍;1955年Shlesinger第一次提出骨性侧隐窝的概念;1972年Epstein提出狭窄可因发育性和退变性所致,以退变性多见。并指出神经根嵌压于侧隐窝亦可引起根性神经痛。目前此观点被普遍接受。二、分类1、根据病因分类:①原发性腰椎管狭窄(3%):由于先天椎管发育不全,以致椎管本身和神经根管矢状径狭窄,使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遭受刺激和压迫,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常见病因为:1、先天性小椎管;2、软骨发育不良;3、先天性椎弓峡部裂及滑脱;4、先天性脊柱裂。腰椎椎管狭窄第2页共15页腰椎椎管狭窄第3页共15页腰椎椎管狭窄第4页共15页腰椎椎管狭窄第5页共15页腰椎椎管狭窄第6页共15页腰椎管狭窄症模式图六、病理引起椎管狭窄的病理改变是多方面:1、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肥厚、骨化,椎间盘后突。2、关节突肥大增生,从后方造成侧隐窝狭窄,压迫神经根。3、椎弓根短缩或内聚,造成椎管矢状径和横径狭窄。4、黄韧带增厚,从侧方、侧后方及后方造成椎管狭窄。5、椎板增厚,从侧后方及后方压迫硬膜及马尾神经。椎间盘退变致椎间隙变窄。6、椎体滑脱,由于上下椎体的相对前后移位而造成椎管狭窄。7、硬膜外病变(如硬膜外脂肪增生及纤维化,硬膜外束带、粘连等)造成椎管狭窄。腰椎椎管狭窄第7页共15页常见病理原因引起椎管狭窄神经根被嵌压于膨出椎间盘和椎弓根之间七、临床表现(一)症状1、间歇性跛行:当患者步行一定距离(数米-数百米)后,出现一侧和双侧腰酸、腿疼、下肢麻木、无力以致跛行,当蹲下或坐下休息数分钟后有可继续步行,但距离较腰椎椎管狭窄第8页共15页正常人为短。因有间歇期,故名间歇性跛行。严重者不能下地行走。间歇性跛行的鉴别腰椎椎管狭窄第9页共15页上椎体下缘的后延线不是穿越下椎体上关节突的端,而是穿过中间;正位片显示:正常的“S”弧线消失2、椎管造影:椎管造影在诊断椎管狭窄症中有重要价值。能直接在荧光透视下动态观察造影剂在椎管内流动情况。显示椎管、硬膜囊、神经根袖全貌。但椎管造影为有创性检查,患者不易接受。侧隐窝病变不能清晰显示,不能显示椎管横断面骨和神经根形态。腰椎管狭窄者椎管造影均有不同程度的造影剂充盈缺损。完全梗阻断处常呈幕帘状、笔尖状,弹头状样充盈缺损。不完全梗阻断处常呈点滴状通过,其结果呈葫芦状、哑铃状或灯笼状等。腰椎椎管狭窄第10页共15页腰椎椎管狭窄第11页共15页腰椎椎管狭窄第12页共15页1、指征:适用于轻度腰椎管狭窄,症状较轻,并对生活、工作影响不严重者。普遍认为,腰椎管狭窄症总的自然发展趋向不良,应尽早手术。2、方法:1、卧床休息:发病初期卧床休息是一个较好的缓解症状的方法。卧床后局部静脉回流改善,无菌性炎症反应(充血、水肿)消退,椎管内的狭窄得以缓解,加上腰背肌放松,一般卧床2周主观症状会减轻。2、消炎止痛药物治疗:应用药物吲哚美辛(消炎痛)、布洛芬、奇曼丁、芬必得等,可部分缓解症状。3、物理治疗:局部可消除炎症,解除肌肉痉挛,缓解症状,局部热敷也可使用。4、骨盆牵引:可拉开关节间和椎间距离以缓解受压神经,消除充血、水肿以达到缓解症状。5、腰背肌锻炼:脊柱的不稳定程度与腰背肌肌力、骨质疏松程度有关系。腰背肌锻炼目的在于加强腰椎稳定性,有助减缓脊柱退行性变的速度。腰肌强壮者临床症状一般较轻,而且发作次数减少,手术后锻炼腰背肌又可加快腰部功能的恢复以达到较好的疗效。6、腰围保护:目的在于加强脊柱稳定性,对滑脱继发椎管狭窄者效果较好,使用后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