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聚落与地理环境引言聚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起点,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集中体现。城市是聚落的高级形式,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结晶,面积虽然不大,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同周围广大区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功能。就近年高考特点看,主要表现为:(1)结合特定城市,综合考查该城市形成区位因素及城市化表现,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原因并能找出比较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措施。(2)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情况,并能判断其功能区布局的合理性。(3)在城市新区的建设规划当中,通过对城市总体布局方案的比较,综合分析其优、缺点,集思广益地加以归纳、集中,探求一个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先进的综合方案,供决策者参考。随着人们对城市居住环境要求不断提高相适应,在高考中对人口与城市相关问题的涉及也越来越多,具体表现为:(1)了解城市的区位因素,城市化及城市化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途径。(2)了解城市各个功能区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认识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特别是对工业和住宅区的影响,能通过案例分析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城市地域形态。(3)通过一些表格或坐标图来了解城市的各功能区分布的原因及范围,并进行综合的分析评价。2010年考纲要求,本部分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1)聚落的形成:乡村、城市的起源及发展。(2)城市的区位: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3)城市化:城市化及其进程。城市化工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4)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城市的合理规划。知识网络乡村的形成聚落的形成城市的起源自然因素城市的位置分布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城市的职能分类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城市化的主要标志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特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城市的地域结构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城市的合理规划图5.2-1引言影响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分析评价一个城市的区位特点要运用综合思维的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区位因素也在不断的变化。知识网络0图5.2.1-1知识点1、聚落的形成(1)聚落的概念与分类概念: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乡村: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小分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类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成的(2)乡村的形成形成:人类为生存,必定希望互相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构成聚居,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开始形成乡村聚落演变:半固定的棚舍,后逐渐稳定下来,规模范围逐渐扩大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村落呈圆形或不规划的多边形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村落沿河伸展,平面形态多呈带状(3)城市的起源出现:和定居农业差不多同时出现,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500年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生产有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劳动分工促进城市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现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出现集市,交换地域扩大,集市演变为城市。思考:为什么世界的第一批城市多诞生在河流的冲积平原上?2、城市的区位因素(1)地形与城市区位1村落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形成主要分布在平原实例:我国城市主要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美国三大城市带位于平原上原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热带城市实例:巴西城市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上,而不是亚马逊平原上分布在高原原因: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高原气候较为凉爽原因:地表崎岖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或山间盆地、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如汾河、渭河谷地云贵高原城市的分布(2)气候与城市区位城市分布在气温和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在这个地带内,沿海地区气候条件一般比内陆地区优越,使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