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下峪镇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新人教版时间参加人员地点教师办公室主备人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过程与方法: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重、难点即考点分析(-)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二)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使用教学环节安排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探求事物,科学的认识世界,获得新知,追求新生活。无论是大大小小的事例,还是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在体现着“格物致知”的精神。美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就是体现这种精神的典范。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他对“格物致知精神”的阐述。二作者简介:(点学生介绍)三介绍文体、巩固铺垫:师生一起回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准备。(同学们可结合课文后边方框里的文字回答)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论点、论据、论证)2、什么是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在形式上,一般是完整的句子。3、怎样理解论据呢?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它又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4、那什么是论证呢?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归纳论证、演绎推理论证等,在议论文中往往综合运用几种论证方法说理,很少只用一种方法。四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备注(1)生字。肇(zhào)埋没(mò)彷徨(pánghuáng)(2)理解词义。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清谈: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正心:即心要端正。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2、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5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第四部分(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五师生互动、研读课文:1、“格物致知“出自何处?是什么含义?A、“四书”中的《大学》开篇之“大学之道”B、含义是从探索物体而得到知识。而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2、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应有这种精神?A、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是通过接触事物和实地实验不断获得新知识。B、如果缺少格物致知精神,我们所学知识只能从书上获得,一旦面临真正的实验,就会不知所措,就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3、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A、传统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B、a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功课成绩好,但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b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缺点使得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六说古论今: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壤上至今还没有诞生诺贝尔奖?谈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