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颂学习目标:1、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2、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3、学习本文象征手法来表现时代的主题。4、领会作者抓事物特征展开丰富想象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2.难点:象征手法和浪漫主义的色彩。课时安排:二课时师生互动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步骤预设部分学生活动民俗导入: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伟人掠影: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查找有关屈原和郭沫若的资料,了解屈原和郭沫若。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传为湖北秭归人。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二千四百多字。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品。比喻生动,语言瑰丽,夸张大胆,诗中融入大量的神话传说及历史人物故事,使诗篇波澜起伏,千变万化,雄伟奇观。屈原创造了骚体,即“楚辞”,为后世诗人的创作开辟了无限的由学生相互补充空间。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朗读感悟:1、根据课后“参考资料”了解戏剧基本剧情。2、播放《雷电颂》朗读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3、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参考:激情澎湃,气势雄浑。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4、根据刚刚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假设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读全文。5、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参考:第一部分(从“风!”……“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第二部分(从“把你这”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小组选择一段进行练读,比读通过划关键句的方法引导归纳,请BC类学生找读关键句教师小结屈原借着风雷电向着这黑暗的社会发出了怒吼,满腔的愤怒喷涌而出,深深地震撼了我们的心灵。作业布置背诵前三段抄写词语并连词成段,完成作业本基础部分必做第二课时教学步骤预设部分学生活动导入新课1、检测词语掌握:听写,读连词成段的语句2、有感情的朗读部分语段,师串读要求都能通过,当堂听写语言品味:1、跳读精思:本文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分别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2、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3、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他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作主旨。(屏显表格)参考: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象征手法。5、通过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穿插写作背景)作者用象征手法表现时代的重大思想主题,借古讽今,他“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用中华民族历史上坚持正义、反对邪恶的斗争史迹,来教育和鼓舞人民,通过历史人物之口,表达自己的愤怒,表达人民的要求和希望。4、《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怎样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