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下峪镇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时间参加人员地点主备人课题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2.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中,把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2.分角色朗读,培养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重、难点即考点分析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难点: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课时安排2教具使用小黑板教学环节安排备注第二课时导入新课《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教学过程一、分角色朗读课文。二、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2、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两人分读,一人为秦王,一人为唐雎。注意两人的语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3、本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4、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5、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6、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7、文中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评论课文人物的话。如:“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8.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三、教师小结。气、语调。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小国国君如何应对大国的无理要求。外交辞的言外之意。分析人物形象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业布置《基础训练》5、6、9重难点及考点巩固性练习1.仿写句子。中国自古就有不畏强权的人:唐雎发志士之怒,挺剑而起;荆轲以豪杰之气,箕踞而笑;—————————,———————————。2.假如唐雎就站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3.说说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4.推荐阅读毛遂自荐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①,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②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毛遂自荐于平原君。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