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重视读题审题指导,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高考选拔人才标准:其一,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其二,具有良好的思维素质;其三,具有批判意识和实践技能。高考政治命题往往以最近一年内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获取和解读这些时事的相关信息,调动和运用教材的相关知识,来描述和阐释时事热点,从而正确把握时事的本质。审题过程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要求学生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这也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基础,是考生正确解答试题的重要步骤。读题,就是让我们明确材料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审题,就是要求我们思考怎么处理材料中的问题。一、选择题:1.观察右图,判断2006年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态势()A.低增长低通胀B.高增长高通胀C.高增长低通胀D.低增长高通胀2.通货膨胀一般是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来衡量的物价涨幅,国际上通常把CPI涨幅达到3%作为警戒线。读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A点时,适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降低利率B.从B点到C点,适宜减少财政支出,降低货币流通速度C.从C点到D点,适宜扩大财政盈余,降低存款准备金率D.在E点时,适宜增发国债,增加货币供给3.5.按收入高低把总人口等分为高、中、低三组,下图所示为各组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两种不同状态。下列做法有利于由状态a向状态b转变的是()①加大扶贫开发与救济力度②个人收入按超额累进税率缴税③发挥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④降低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A.①②B.C.①③②④D.③④6.2010年以来,我国物价上涨较快,稳定物价和增加就业是宏观调控的两大目标,但在短期内,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图9所示的关系。回答进行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状况从B点到A点变化的经济手段是()A.提高个人所得说起征点B.提高商业银行的贷款基准利率C.降低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金率D.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品实施限价特征就是通过横向比较或纵向比较来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揭示事物之间的差距,然后去探讨发展变化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组成:一是材料:标题、图表(常见的形式有表格式、坐标式、饼图式等)、表注。二是设问:第一问往往要求总结出图表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即回答“是什么?”第二问要求谈谈对表格反映的现象的认识,即回答“为什么?”第三问要求答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回答“怎么样?”解读图表材料要“三看”:一看图表标题。标题往往是图表的中心,对理解试题的核心观点有重要的提示和导向作用,是解题的关键和突破口,有的甚至是答案的组成部分。二看图表内容。图表所反映的各种现象都是通过数据的变化反映出来的,只有通过横向或纵向比较,综观数据的起点和终点,才能结合标题提示和注解来说明问题的态势、变化的程度或变化的趋势。三看图表的图例、注解。图例、注解与表格有必然联系,是图表材料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如果忽视了图例、注解,就不能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分析图表要“三比”:即“横向比较”、“纵向比较”以及图表与图表的比较。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可以从中归纳出经济现象的变化趋势或揭示其规律。通过图表与图表间的比较,可以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如现象之间的联系、现象和本质的联系、前后相继的联系,以及因果联系等。结合图表答题时有“三忌”:一忌离开设问要求去解读图表,结果答非所问;二忌离开对图表的分析作答,答了一些与图表无关的书本知识;三忌审题不严,答题要点不全,观点不准。二、非选择题:1.材料一中国与世界部分经济指标对比表(右)材料二1978年至2010年,我国GDP总量从3645亿元增长到397983亿元,年均增长9.87%。“十二五”规划确定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温家宝总理对此曾指出,“7%的发展速度不算低了”,“真正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的增长速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根据上述材料解释为什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