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政治层面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并得以巩固,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制。经济层面秦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均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外贸易的发展。文化层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中国传统学术也呈现出一个螺旋递进的状态,即从官学到私学,再从私学到新官学。第3讲秦汉时期的政治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诸侯争霸(1)背景:西周末年,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2)表现:各诸侯国为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2.秦朝统一(1)条件: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人民渴望统一,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日益强大。(2)经过: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嬴政自称“始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2.中央官制3.郡县制(1)确立: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2)内容: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二者都由皇帝直接任免。(3)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分裂和维护统一,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制度基础,政令能顺利贯彻到基层。其废除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既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拓]秦汉以来大一统秦始皇在版图上一统中国,并通过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以及建设道路、驿站等强化统一;汉武帝在思想上一统华夏,秦汉时期大一统格局正式形成。历代通过怀柔、同化吸纳异族的政策强化大一统,增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注]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皇帝独尊:权威不可世俗。[辩]郡县制最早出现不是在秦朝早在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上已不再进行分封,而是改为设置郡、县;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广泛实行郡县制;秦统一全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各地。因此,郡县制最早出现不是在秦朝。[记]1.区分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一种决策方式,强调皇帝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权、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2.数字巧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一个集中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三个中央官职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四级地方机构郡、县、乡、里[注]两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朝“有叛将而无叛州”,证明了郡县制是一种好的制度。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积极影响(1)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2)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3)其建立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消极影响(1)政治上:君主个人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国家政策,容易造成决策的随意和行政的专断,极易出现暴政、腐败现象。(2)长期的人治传统: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容易助长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处境日益恶劣,阶级矛盾尖锐。四、汉代政治——汉承秦制1.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2.中央集权的发展:郡国并行制(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3.选官制度:察举制(1)概况: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2)选官标准:孝廉。(3)特点: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4.政治特点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中,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