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郯城县第三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新人教版主备人课型自读验收结果:合格/需完善时间分管领导课时1第二周第3课时总第4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品味文章具有想像力、表现力的语言。2、体会讽刺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3、体会文章深刻的内涵,感受作者高尚的品格,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重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意见一、导入由圆明园引出课文。同学们,你们去过或听说过圆明园吗?谁来为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呢?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造园艺术,精美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收藏闻名于世。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咸丰十年(1860)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持续了两天两夜的大火,将圆明园烧成一片废墟。二、整体感知。1、介绍作者雨果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创作剧本《克伦威尔》,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一.总结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达自己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烧毁了圆明园的罪行的愤怒的谴责的?明确:作者是从两方面来写的:其一,高度评价圆明园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作者以丰富的想像描绘了圆明园的富丽堂皇。其二,对毁坏这座艺术宫殿的侵略者进行了愤怒的谴责。作者把法兰西与英吉利比作两个强盗闯进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主义,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代表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雨果表达了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敬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我们可以从中悟到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2、请大家先听课文朗读,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明确:语句上的鲜明对比。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3、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明确: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4、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明确:概括——具体——概括。5、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明确: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一个强盗放火。仔细品味本文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包含着的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侵略者罪行的谴责,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二.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讽刺强盗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有极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其尖锐的嘲讽意味。三、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从中我们能够看到雨果身上的什么品格?明确: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从此文中可以看到作者雨果具有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如果我们换到雨果的位置上去,那么,我们就会想到,一个法国作家能如是说,实在是非常了不起的。雨果是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他的言论。如果雨果有一点奴颜媚骨,迎合巴特勒之流,迎合政府当局,就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