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时间参加人员地点主备人课题核舟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初步认识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现象。(2)初步学习文章合理安排材料、突出重点的写法。2、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培养语感,疏通文意,品味课文语言;(3)按照课文内容,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增进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提高民族自尊心。重、难点即考点分析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疏通文意。教学难点: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课时安排第1课时教具使用多媒体及课文诵读带教学环节安排备注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仙李白的这首唐诗,被潘启慧大师雕刻在了普通人的头发丝上。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型雕刻艺术,读来令人惊叹不已。二、认识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县)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三、自主合作学习课文初读课文,指导朗读1、学生自读,找出文中需要注意的字词。器皿(mǐn)罔(wǎng)贻(yí)高可二黍(shǔ)许箬(ruò)篷执(zhí)石青糁(sǎn)之髯(rán)诎(qū)天启壬(rén)戌(xū)舟尾横卧一楫(jí)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2、配乐朗读,多媒体播放课文配乐演读。3、指导学生朗读。4、同桌交流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正。5、随机抽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全班同学在课本上做好标记,最后一起评价。(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想象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三)教师进行学法指导。1.小组合作,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2.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起解决。(四)整理积累1.通假字为字共三十有四“有”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中地面平行的虞山叔远甫刻“甫”同“父”,男子美称,多附与字之后2.一词多义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而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之径寸之木(助词,的)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这)其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其人视端容寂(那)为为宫室、器皿、人物中轩敞者为舱(是)3.古今异义其两膝相比者:(古:靠近。今:两个事物进行比较。)高可二黍许:(古:大约。今:可以。)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竟然。今:曾经)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古:挑拣。今:简单,容易。)4.状语后置原句:核舟一。正确语序:一核舟。原句:篆章一。正确语序:一篆章。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第一部分(1段),概述王叔远高超的技艺,点明核舟主题。总第二部分(2-5段),具体介绍核舟及舟上的全部情形。分第三部分(6段),在总述核舟概貌的基础上赞美,点明中心。总五、布置作业六、板书设计通假字积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状语后置第一部分,概述王叔远高超的技艺,点明核舟主题。归纳第二部分,具体介绍核舟及舟上的全部情形。第三部分,在总述核舟概貌的基础上赞美,点明中心。作业布置画出第2、3、4段有关核舟人物情态的图示,在此基础上背诵默写这三段。重难点及考点巩固性练习一、给加点字注音器皿()罔不()贻()有奇()()二黍()篛篷()糁之()多髯()手卷()不属()楫()椎髻()()二、解释加点词语各具情态()启窗而观()两膝相比()绝类弥勤()视端容寂()()有奇()三、翻译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译文: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