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教学过程结合学生预习情况导入同学们好。“理论物理学家”“超弦理论奠基人”,作者加来道雄看上去与我们颇有距离。课前请大家了解这位日裔美籍作者,有同学敏锐地发现:他出生在二战后的美国,享有相当的科研资源;他曾回到日本接受教育,具有跨文化视野和体验。这么一个从出身、经历到职业、学识都与我们大相径庭的作者,写文章介绍自己的“教育经历”为的是什么?他又是如何让普通读者懂他的呢?【主问题】作为一名物理学家....,作者为何选择两件童年旧事来介绍自己的教育历程?学生活动:初读把握关键字词,根据任务提示分析文章内容。提问:请大家读读第1节,品品其中有意味的字词。明确:第1节开门见山。理论物理学家研究的是宇宙万象,加来道雄偏偏说自己学术生涯的起点是两件童年事,这大与小的对比想要突出什么?有同学注意到,作者刻意点出它们的趣味..,更用“极.”这样的最高级修饰其影响之大。科普文章用词本应严谨,作者却一再使用诸如“最.快乐的童年记忆(第2节)”“最.感兴趣(第12节)”等词。请大家依循这些关键字词的暗示,根据以下任务的提示,从文中寻找依据解题。一.【任务一】圈画品读“观鱼”事件中“我”的行动,推断这是“最快乐的童年记忆之一”的原因。1.段落开头反复出现的领字“我想、我曾想、我常想”等有何深意?明确:反复出现“想”字,意在反复提醒读者:孩子的想象往往是具象化的、拟人化的、跳脱的、不带成见的,所以能想成年人所不屑想、不敢想。注意第4节中的这段原文内教师添加的部分:我喜欢坐在距离鲤鱼仅仅几厘米的地方(观察它们),(想象)鲤鱼和我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之中,从不进入对方的世界,(设想)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薄薄的“栅栏”分隔开来。原文看似没有“想”,却暗含“想”:童年的“我”观察思考鲤鱼及其生活环境的过程,正暗合科学探索的过程。水面分割“我”与鱼,就好比难以跨越的时空障碍分割大家熟悉的世界与可能的平行宇宙。作者描绘观鱼的画面,为的是通过对画面的想象,让读者更轻易地进入物理学家的思维领域,读懂他的意思。2.品味“我”的其他行动细节,体会作者的匠心学生活动:圈画除了“想.”之外作者的行动细节。明确:作者还“注意到...”雨滴“轰击”池水表面:在高能粒子物理领域,“轰击”是一个术语;而在孩子的想象中,雨滴却可以是出膛的炮弹,这时“轰击”就不是术语,而是轻而易举的“想象”。理论术语与孩童想象在这个词上重叠——加来道雄刻意的用词正暗示了科学家的“另辟蹊径”常常来自于儿童式不拘一格的想象。这个词中既有孩子般的率真,又有专业学者在自己的知识领域游戏文字的幽默。思考:为什么“观鱼”是“最快乐”的童年记忆之一?第一,童年时期的“我”通过“观察、发现、想象、创造”构建起一套独属于自己的认识体系,对这个“鲤鱼宇宙”来说,“我”就是创世之神;第二,当长大的“我”回头审视这个“创世”过程时,更惊喜地发现它与科学探索过程的相似性;第三,当身为理论物理学家的“我”提笔写下这个故事时,更因深刻的意图而有深沉的喜悦。3.“鲤鱼科学家”的形象有何象征含义?作者看似观鱼,实则想表达什么?学生活动:圈画“鲤鱼科学家”相关的句子,结合语境理解其含义。明确:①第5节“我想这些鲤鱼‘科学家’会对那些提出在水池之外还存在有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的鱼冷嘲热讽....”,这不就是躺在既有研究的功劳簿上、不屑在理论层面寻找新突破的物理学家们的常见态度吗?②第7节“我想,鲤鱼科学家们将会聪明地杜撰..某种虚构的东西——它被称之为‘力’——来掩盖..自己无知”,“杜撰”本指“臆造”“虚构”,自嘲科学家用理论解释世界时的捉襟见肘;而“掩盖”一词正揭示了科学研究的底色仍然是“因无知而求知”。这不就是人类科学家努力尝试从现象中得出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吗?③在作者构筑的鲤鱼宇宙中,鲤鱼科学家突然的消失出现被其他鲤鱼描述为“奇迹..”,类比..的正是高维理论所描绘的穿梭于多重宇宙之间的一般现象。科学家的工作就是解释“奇迹”,不是将之平庸化,也不仅仅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