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桥之美知识与技能:1、积累“驻足、史诗、美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等词语。2、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过程与方法: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品味文章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教学重点:理解桥美在何处。教学难点: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过程:【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当代画家。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笔名“荼”,江苏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他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注重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学贯中西,融会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的不断探索、创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中国画代表作《春雪》《狮子林》《长城》。本文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情景导入:样子像船不是船,永远停在江河畔。火车汽车它能载,光载东西不开船。(打一建筑物)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自主学习:备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纤细()脂粉()驻足()煎熬()赡养()着重()颐和园()煞风景()前瞻后顾()2、解释下列词语。驻足:停止脚步。孕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煞风景:破坏人的兴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微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合作探究:(一)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作者眼中的桥美在何处?(抓关键语句)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二)精读课文(1)、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并用文中的词语来说明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乌镇的石桥、江南乡间石桥、水天之间的长桥、山区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道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的桥。(2)、图片展示,这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三)赏析重点语段,品位语言找出本文中最优美或最能打动自己的语句,有感情地加以朗读,体会句子的情味,感受桥之美。(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拓展延伸:(1)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a、块、线、面的搭配b、景物之间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富有变化(2)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语言上有何不同?《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