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课程标准目标指南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学习要点:1.掌握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速度等一般特点。2.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3.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探究问题:1.居民小区前后楼间距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2.日出时间与天安门广场升旗时间的关系及昼夜长短的年内变化规律。一、地球公转1.概念:地球绕______运行。2.轨道形状:是一个______,所在平面为________。3.方向:自____向____。4.周期:约________日______时____分。预习交流近日点、远日点出现的月份如何结合气候特点反向思维记忆?6.黄赤交角:地球的________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约为______。黄赤交角的直接意义是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预习交流若黄赤交角的度数变为30°,则热带的范围将如何变化?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如下图所示(在图中填出节气名称)。2.五带的划分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太阳高度:太阳相对于________的高度角。(2)正午太阳高度:当地地方时____时的太阳高度。其分布规律是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__________。预习交流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在全球如何分布?4.昼夜长短的变化5.四季更替答案:一、1.太阳2.椭圆黄道面3.西东4.365695.1较快7较慢预习交流:提示:1月初,我们北半球大陆上气温低,太阳反而离我们最近。7月初,我们北半球大陆上气温高,太阳反而离我们最远。6.赤道面23.5°预习交流:提示:黄赤交角的度数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相同,而南、北回归线之间的部分即为热带,故黄赤交角变为30°,热带范围变大。二、1.夏至秋分春分冬至2.北寒北温热南温南寒3.(1)地平面(2)12逐渐降低预习交流:提示: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4.赤道长短长短极昼等长5.较长较大较短较小在预习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你在听课时加以关注?请在下列表格中做个备忘吧!我的学困点我的学疑点主题一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材料一:“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但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却是“歪着身子”绕太阳跑,进而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如下图所示)(1)结合材料探究:黄赤交角的直接影响是使太阳直射点有规律的变化,图示总结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回归运动过程。材料二:山清水秀太阳高,正午好风飘。直射点处90°,两侧越远值越小。地球公转有倾斜,直射点来南北跑。太阳高度四季变,冬季低呀夏季高。正午太阳高度也就是当地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下面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示意图”。(2)结合材料探究:①正午太阳高度总的分布规律是什么?②正午太阳高度在同一时间的纬度变化有何规律?③同一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分布有何规律?主题二昼夜长短的季节和纬度变化规律材料一:每天日出时间为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时间。日期不同,国旗的升降时间也有所差异。例如,每年1月11日为7时36分,6月6日为4时36分。(1)结合材料探究:①为什么天安门广场升旗时间1月11日为7时36分而6月6日为4时36分?②这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何关系?③从1月11日到6月6日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有何关系?材料二:二分二至日(北半球)时昼长随纬度的变化图。(2)结合材料探究:①冬至日,南、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有何规律?②春、秋分各纬度昼夜长短有何特点?③夏至日南、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有何规律?答案:主题一活动与探究:(1)提示: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用下图表示。(2)提示:①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②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降低;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③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冬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夏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回归线及其之间地区: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