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湖心亭看雪》知识与技能:1.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文中的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2.品味语言,学习白描手法,过程与方法:品读赏析,难点探究,合作表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痴”,体味雪后西湖的奇景。重难点预测:学习白描手法,品味语言词句之美,感受雪后西湖的奇景。理解作者的“痴”,体味作者游湖的雅趣。学习过程:【快乐元素】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领略了三峡的四季之美,古来共谈的山川之美,清澄透明的寺月之美,浙江之潮的雄壮之美。今天,我们学习《湖心亭看雪》,一起欣赏西湖的月夜雪景之美,感受自然的魅力,接受心灵的洗礼。(或创设情境或收心音乐)【知识链接】张岱是极爱西湖的,几乎走遍西湖的每个角落,年轻时期爱好广泛,尤喜喧闹,外出皆有姬妾陪同。就这么一个不甘寂寞,极爱人间生活之繁华的绝代散文家,却崇尚山水的清幽、淡远、自然和质朴,就因为西湖在他心中有空灵之美,这种美是不可随意赏玩,任意亵渎的。在其作品《七月半游湖》中,对西湖的拥挤是鄙视甚至厌恶,待游人做灰飞烟灭之状散尽后,张岱就选择二鼓之后,夜深人静时,纵情于西湖,酣睡十里荷花之中。【自主学习】一、品读课文1、小组讨论:请給第一自然段分层,并讲明理由及层意。2、思考第二自然段的大意,表达方式及作用。【展示交流】明确;分两层。从表达方式上分析,第一层属于记叙,第二层属于描写。第一层从开始到“独往湖心亭看雪”,点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天气和事件,自然引出下文的描写,是本文的线索;第二层描写雪景。明确:记叙进而抒情,引出一段偶遇,由写事写景转而写人写情,相映成趣,充满生气。结尾借舟子之口,用一个“痴”字明贬实裦,侧面烘托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雅情闲趣,是画龙点睛之笔。【快乐元素】实践(或竞赛、挑战):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剧备注:【合作探究】二、赏析背诵1.请找出第一、二自然段中的美词或美句,加以赏析。以“我喜欢__________它美在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三、评读课文,难点探究学生一起背诵一遍课文,小组讨论:1.舟子认为“相公痴”,请说说作者“痴”在何处。2.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舟中人两三粒”,这是否矛盾?【展示提升】1、点拨示范、我喜欢“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它美在点明了天气,并用听觉这一感官描写突出了雪大,为后文的看雪作铺垫。2、明确:a.文中描写雪景由大到小,由面到点,由远及近,由景到人,可见作者当时是移步换景,角度有所变换,暗示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同时广阔的背景与“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的渺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在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可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b.此句写景不加渲染,语言质朴无华,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特点,这种写作手法叫做白描。3、明确一:时间(晚):更定;同伴(无):独往;天气(寒):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4、明确二:不矛盾。突出了作者作为文人雅士独有的孤高冷寂之感,虽有人同行,却不同心,不能明白自己的雅趣,反衬了作者的清高自傲与孤独落寞。【快乐元素】对优胜组和落后组的奖罚办法如跳骑马舞或学口技……)五、总结:1、写作特色a.笔调淡雅流畅,意蕴绵长悠远。b.抓住景物特色,融情入景。2、中心思想本文描写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的雅趣,并以淡淡的笔触表达清高自赏的感情。六、完成课后练习二:比较本文与《江雪》一文的异同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