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2.掌握融情于景与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教学重点难点】缘景明情,乐景衬哀情【教学方法】诵读、赏析、探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1.复习导入(关于杜甫)杜甫,字子美,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曾任左拾遗、工部员外郎,而人称“杜拾遗”、“杜工部”。杜诗今存1400余首,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其诗以忧国忧民为意,诗风沉郁顿挫。杜甫一生,坎坷艰辛。曾困守长安少陵达十年之久,而自号“少陵野老”,人称“杜少陵”,后应邀入蜀,客居“杜甫草堂”,曾游成都武侯祠,写下《蜀相》以寄寓自己壮志难酬之感。765年4月,好友严武病故,失去依靠的杜甫不得不再次漂泊。在登舟去蜀之时,杜甫就写诗诉说自己的心境:“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去蜀》)心感万事俱老,料到自己之残生将在漂泊中消逝。768年漂泊至岳州(今湖南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期间,途径渝州、忠州之时,还曾写下五律《旅夜书怀》。(板书课题)2.解题顾名思义“旅夜书怀”即是诗人于旅途之夜抒写自己的情感。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诗中,诗人抒写了自己怎样的情怀?又是如何抒写的呢?二、诗歌赏析1.诵读指导这首诗是诗人感叹身世之作,应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感情。前四句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做铺垫,诵读时语速应该缓慢一些;后四句自伤漂泊,直抒胸臆,诵读时要读出压抑之感。2.疏通诗句细草微风岸——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细草,小草)危樯独夜舟——一只小船泊在夜晚的江边。(危樯,高高的桅樯)星垂平野阔——原野辽阔,天边星星低垂。(平野,原野)月涌大江流——大江奔流,江面月光涌动。(月涌,月光随流水而涌动)名岂文章著——我的名声岂因文章好而著称。(岂,怎么)官应老病休——我的官职当因自己老病而罢休。(应,应当)飘飘何所似——我漂泊江湖的情形和什么相似呢?(飘飘,漂泊无依的样子)天地一沙鸥——就像苍茫的天地间孤零零的沙鸥。(沙鸥,水鸟名)2.诗文赏析⑴前两联写景,诗人抓住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首联抓住“微风”、“细草”、“危樯”、“夜”等意象,描绘了一副微风习习,岸草如丝,夜色茫茫,危樯孤泊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宁静孤寂的意境。这意境是诗人内心孤寂的外化。——颔联抓住“星星”、“平野”、“明月”、“大江”等意象,抒写星星低垂,原野广阔,大江奔流,月随波涌,意境雄浑阔大。⑵怎样理解“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名声岂因文章而著称?官职因年老多病而罢休。前句用反问,后句为反语,二者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政治失意,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⑶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诗人以鸟自况,借景抒情,表达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晚年飘零、孤独、寂寥的形象⑷在结构上,首联和尾联各有什么作用?——首联扣题,交代时间、地点、背景;尾联照应首联之“危樯独夜舟”。三、问题探讨“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并由此举一反三——“星垂”足见平野之广阔无边,“月涌”既表现了大江之浩瀚,又凸显大江之奔流。诗句以壮阔景象反衬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流离的凄怆心情,乐景衬哀情,倍见诗人之孤独凄苦。——《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美好景物反衬戍卒的悲苦心情;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以洞庭浩瀚宏丽之景反衬诗人遭遇之凄苦。四、对比拓展渡荆门送别旅夜书怀李白杜甫渡远荆门外,细草微风岸,来从楚国游。危樯独夜舟。山随平野尽,星垂平野阔,江入大荒流。月涌大江流。月下飞天镜,名岂文章著?云生结海楼。官应老病休。仍怜故乡水,飘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