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环境的察觉——复习课》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感觉器官及其功能。2、掌握声音的发生、传播及听觉的形成。3、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及反射定律。4、从光的折射及其规律分析眼球的结构、视觉的形成。5、能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以及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完成光路图。二、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探究,激励学生在实验中不断发现问题,提高动手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培养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1、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听觉和视觉的形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是小兔子的生日,她买了一个色、香、味俱全的蛋糕,请森林中的小动物与她一起过生日,于是大家唱啊跳啊。教师:帮我照一张,上述内容中有哪些感觉?这些感觉的感觉器官分别是什么?学生:触觉、味觉、听觉、视觉、嗅觉。分别是皮肤、舌、耳朵、眼睛、鼻子等。二、嗅觉的特点“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适应性不同动物不同年龄——差异性不同气味三、味觉食物——味蕾——神经——大脑(形成味觉)教师: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是什么?那么舌头对味觉的敏感部位分别是什么?四、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听觉教师:小兔子去邀请井底的青蛙来给自己过生日,但是这只井底之蛙认为天就那么小,那么为什么井底之蛙看到的天那么小吗?学生: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教师:上面的图反映的是哪几个成语,它们和光哪些知识有关?学生: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教师:青蛙爬出井底之后,看到了阳光透过笔直的湖面斜射到湖面上,远处的山和水中的倒影映象成趣,水中的鱼在“云朵”中穿梭。看图,同学们能不能说出其中的光学知识?学生: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等。教师:请同学们画出光路图。学生上台作图。五、光的颜色教师:为什么我们看到猴子是红色的,小羊是白色的,老虎是黄色的?学生:不透明物体,光射到猴子身上只反射红光,因此我们看到是黄色的。教师:带上红色墨镜之后,我看到他们是什么颜色?学生:红色、红色、黑色。六、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有关)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音色:它受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等影响。教师:小兔子最喜欢音乐了,我想做一个“乐器“送给她,谁能帮帮我?学生讨论。七、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师提问:(1)看到闪电后4秒才听到雷声,那么。她离闪电的距离是?(声音速度以每秒340米,不计闪电传播时间)(2)兔子看到自己的像,这属于光的什么现象?她距离水面50厘米,那么像与她的距离是多少?八、眼和视觉教师:雨后出现了彩虹,那么彩虹是光的什么现象。3学生:光的色散现象。教师:透过叶子上的一滴露珠,小兔子发现了一条毛毛虫,看起来好大呀!学生:水珠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虚像。教师:正常眼,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过晶状体的折射后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上学生回答:教师:这是小兔子和她爷爷看到的景色,你能帮他们把眼睛戴上吗?学生:近视眼戴上凹透镜,远视眼戴上凸透镜。九、课堂练习十、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对环境的察觉,了解了人体的感受器以及他们具有的感觉,了解声音和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还了解了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知道了光的反射与折射定律及眼的结构,知道了近视的成因等。十一、作业设计(1)作业本订正(2)学与练试卷十二、板书设计对环境的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