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宗教麻痹人民的本质;联系时政问题,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和看待宗教,自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设计、交流及展示秦兵马俑的材料,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知识目标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时间及重要人物;能够说出佛教、道教的基本教义;能够对我国著名的佛教和道教名胜古迹做出简要介绍。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知道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汉时期在雕塑领域的杰出作品。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二、教材分析重点:佛教的传入、司马迁和《史记》⑴佛教和道教在我国秦汉时期的发展佛教的传入是秦汉时期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带来的结果,道教则来源于我国春秋以来逐渐发展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佛教宣扬的今生“忍耐、顺从”,来生转世得到幸福的思想,起到麻痹广大民众的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道教主张修身养性、得道成仙的思想,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求。因此,两大宗教得以传播和发展。自西汉末佛教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后,逐渐被封建统治阶级所重视,对中国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教的兴起和传播,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⑵司马迁撰写《史记》司马迁写成《史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汉武帝时期西汉社会的繁荣与国力的强盛为他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司马迁的史学家传和个人的不懈努力是《史记》得以修成的直接原因。《史记》在中国古代史学研究和文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既为研究西汉之前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成为后世历史研究的典范;同时,司马迁的史学思想更成为历代史学家修史所遵循的原则。此外,《史记》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反映了西汉时期传记文学的发展情况。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以神秘的方式反映客观世界,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须借助具体的事例,作深入浅出的分析,以便帮助学生化解难点,加深理解。三、教学建议1、教法运用(1)有关文化史的课程是历史教学中独具特色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在介绍基础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认识文化现象出现的必然性,同时通过介绍一些生动有趣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以达到丰富知识、开扩眼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目标。(2)有关佛教的传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有关知识,制作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图,使学生对佛教的传入形成明确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同时,简要介绍佛教的起源和主要观点,在此基础上结合秦汉时期的阶级矛盾引导学生理解统治者支持佛教及佛教得以传播的原因。(3)有关道教的兴起,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师在介绍教材知识的同时,应讲清几个问题:①道教是我国古代民族宗教发展的产物,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此可补充介绍先秦时期神仙方术的情况以便于学生理解。②道教的学说综合了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老子只是一位思想家,并非道教的创始人。道教的思想虽然吸收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但与道家思想存在着重大的差异。道教尊老子为创始人是为了提高道教的地位。③道教的主张由于符合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求,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以此得到广泛的传播。教师可补充介绍秦始皇、汉武帝为求长生不老而进行的迷信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4)关于司马迁和《史记》,教师可以先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并提问:“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概括回答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司马迁生活的时代背景全面思考司马迁撰写《史记》的时代条件和个人条件,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所引资料中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司马迁在撰写《史记》过程中表现出的严谨、勤奋的作风和为追求理想不懈努力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关《史记》的内容和历史地位,教师可以通过简要介绍《史记》的内容和其中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