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三单元15《孙权劝学》学案12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准确疏释全文。2、通过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3、学习有效沟通,联系现实,体会学习的重要性。[学习重点]疏释全文,体会人物心理。[学法指津]解释文言字词,实词仍可以使用“前后加字组词”法,当然,这是有限的方法,更多的字词的解释仍然要依靠注解和工具书,透过人物语言推测人物神态、口吻、心理,要关注语言中的语气词来推测口吻,神态乃至心理,我们可以称这种方法为“语气线索法”,同时,还要考虑人物身份及相互关系,以便使推测更合情合理。[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1、初读课文,查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卿()邪()涉猎()孰()复()更()2、再读课文,查阅工具书,参看注释,解释加点的字。权谓吕蒙()卿今当涂()蒙辞()但当涉猎()()见往事()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非复()即更刮目相待()()见事()治经()3、查工具书,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博士,古义,今义。但,古义,今义。4、本文有一个通假字,请按规范写出来。《孙》15、《孙权劝学》选自,这部书是主持编纂的体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本书的编者是(朝代)、家。5、把预习的疑难汇总上交。二、课堂学习·研讨(一)导入。(二)自主预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三)理解、研读赏析,合作探究。1、自读课文,参阅注释及工具书,抓重点词,疏通文意。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4、有感情朗读课文,思考品味:孙权、鲁肃,吕蒙的语言都很好的表现了各自的口吻、神态、心理,试推测一下,孙权的口吻是;神态;心理是。鲁肃的口吻是;神态是;心理是。吕蒙的口吻是,神态是;心理是。(四)查工具书,写出本文的两个成语,并解释。《孙》2(五)能力提升。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以”字。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蒙辞以军中多务()2、指明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语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见往事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通过阅读课文,你认为文中表现出的有效沟通的条件是什么?4、解释加点字在不同短语中的意思。1、始始悟为山市()2、见见往事()蒙乃始就学()见藐小之物()3、为为人谋而不忠乎()4、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为博士邪()忽啼求之()三、拓展延伸.巩固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田,结友而别。上文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请仔细阅读三遍,完成下列问题。1、给加点字注音。《孙》3或说肃()以备不虞()拊其背()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鲁肃代周瑜()2、或说肃曰()3、不可以故意待也()4、君宜顾之()5、遂往诣蒙()6、以备不虞()7、肃造次应()8、安可不豫定()()9、越席就之()10、拊其背()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4、概括鲁肃和吕蒙的性格特点。5、本文刻画人物用了什么手法?6、通过文中的语言揣摩鲁肃、吕蒙的口吻、神态、心理。7、如将上文加到《孙权劝学》中,应加在哪里?原文还需做怎样的调整?8、后来,吕蒙收荆州,你认为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吕蒙的远见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