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工作发展调研报告共青团XX省第*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指出。“各级团组织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青年的特点和团的工作规律,不断创新青年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推动团的工作向人性化的理念、社会化的方向、项目化的载体、市场化的手段和规范化的机制发展”。这其中的“五化”应该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团的工作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根本方向。在此,笔者仅对团的工作社会化问题谈几点体会。一、实现团的工作社会化的宏观背景和现实依据“社会化”一词,原义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实践中接受社会教化,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等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的社会文化的过程。后来逐渐被引申开来,成为一个组织依靠社会、动员社会,又作用于社会,以实现特定社会目标的互动过程的代名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完善,带来了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这对共青团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工作对象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工作环境来看,不再像传统的计划体制下那样封闭、凝固、单一和规范,而是变得更具开放性和无序化。从工作内容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共青团工作的内涵不断丰富,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群团组织“要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发挥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作用,成为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这就要求共青团组织不仅要服务青年,还要把服务大局、服务社会作为自己的工作内容。从工作方式来看,要求共青团要运用项目化的载体、市场化的手段来创新团的工作。从工作对象来看,青年的群体分布和自身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随着“四个多样化”的出现和市场法则广泛进入社会生活,青年的价值取向日趋分化,青年的选择空间不断扩大,造成了青年成长和发展中的社会需求多元化,而共青团组织相对封闭的工作模式已难以适应青年的分化和需求。体制转轨给共青团工作带来的深刻影响,使团组织无限责任和有限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资源短缺、服务手段匮乏已成为制约共青团工作发展最根本的原因。第1页共7页探索团的工作社会化是有其必要性与可能性的。首先,团的工作社会化是由整个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的。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从集约型向粗放型转换,社会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生产力极大解放,异军突起的个体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新的经济组织以及各类不断发育完善的市场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力量。青年的从业特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各种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团组织主要按行政区域设置,与党组织一一对应,工作方式以行政命令为主,青年的流动性也不大,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决定了资源配置,劳动力资源也受市场需求的调节。一方面,在城市社区和新经济组织,外来青年大量涌入,而传统的组织设置、管理模式、运行方式对此显得非常薄弱;另一方面,农村青年大量流出,许多村成为“空壳村”,团组织有名无实,工作无法运转。同时,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共青团提供了发挥作用的广阔舞台,青年的流动既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大量优秀青年人才集聚,易于发挥整体功能。经济发展又为共青团提供了可供调配的资源。作为上层建筑表现形式的共青团,只有主动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加快社会化步伐,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其次,团的工作社会化是由共青团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它首先是一个群众组织,是社会团体。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共青团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社会团体地位的高低取决于其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大小。共青团必须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发展尽更大的义务,才能得到社会的重视、支持和尊重。贡献来自于实力,一个人要做出贡献,时间、劳动技能、身体、奉献精神缺一不可;一个组织也一样,其作用取决于自身拥有的人、财、物等资源以及所能调配的种类资源。社会是一个大系统,作为其子系统的共青团,各基层组织、单位分布在各条战线、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社会各方面有着广泛的联系,对汲取大系统的营养有着许多便利条件。从共青团的实践来看,团的许多名牌工作和活动之所以能够打响,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