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课商鞅变法学案新人教版考纲课标商鞅变法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课前预习*基础自测】1、知道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分析改革的目的?性质?2、明确商鞅变法在军事、经济、政治、法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的具体措施及影响,3、辩证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4、根据所学认识商鞅变法的特点5、全面分析商鞅变法成功原因6、【学贯中西】多角度比较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异同【知识体系*自主构建】【课堂探究】1、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4分)2、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6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4分)3、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谏遥客书》(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变法使秦国“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的认识。(4分)【有效训练】1、据《吴子·料敌》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是()①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②秦国拥有较多的贤能之人③秦国的国君热心变法④秦国尚武精神充斥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④2、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赞。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3、商鞅变法得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①重农抑商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井田制⑤实行连坐法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⑤C.①②③⑤D.②④⑤4、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废除“世卿世禄制”D.建立县制5、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主要是为了()A.革新中国婚姻制度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打击旧贵族势力D.发展农业生产6、《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认为收孥(官奴婢)。”上述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一措施()A.连坐法统治人民B.奖励耕战,限制工商业C.建立县制D.“废井田,开阡陌”7、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8、商鞅变法中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①奖励军功②重农抑商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制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③⑤D.②③④⑤9、商鞅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其实质作用是()A.对地主阶级的批判和否定B.为地主阶级专政提供条件C.肯定了公田私田化的现象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10、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焚烧诗书D.什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