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高考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过程: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1)经济:大发展,崩溃;(2)政治:崩溃,衰微,诸侯展开;(3)阶级:的活跃和受重用;(4)文化:兴起,“”到“”。3主要流派及代表: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三教九流。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4影响:(1)“百家争鸣”是,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是的重要阶段。(3)奠定了,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4)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训练1春秋战国时期,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创造了一种千载难逢的契机,出现了气势恢弘的“百家争鸣”局面,其根本原因是()A.频繁的战争B.生产力的发展C.分封制的崩溃D.封建制的形成◆训练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A.政治运动B.启蒙运动C.思想文化运动D.思想解放运动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的思想及成就(1)思想核心——“”含义:,人与人之间要,;如何实现“仁”:待人宽容,“,”。子曰:“仁者爱人。”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2)政治思想:①主张,,,反对和任意;“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②主张“”,希望恢复。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考与探究: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礼的思想?主观目的:客观上:(3)主张“”,首创,扩大的社会基础;①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②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⑤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⑦子曰:“中人之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之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4)整理“六经”:《诗》《礼》《书》《易》《乐》《春秋》,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训练3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从积极的意义来看,主要是()A.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B.有利于规范社会等级秩序C.有利于劳动人民反抗统治者的斗争D.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发展◆训练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礼”的思想从本质上反映了()A.孔子思想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一面B.孔子力图维护西周社会的等级秩序C.西周时期和谐的人际关系D.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对民众的重视◆训练5“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这一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是()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温故而知新D.三人行必有我师2孟子和荀子(1)孟子的思想:①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③主张“性本善”。(2)荀子的思想:①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强调人民群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