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濉溪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化学元月调考试题(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S-32Cl-35.5K-39Fe-56Zn-65Br-80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6题,每小题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1、小华家中有如下生活用品:碘酒、食盐、食醋、84消毒液,他利用上述用品不能完成的任务是()A.检验买来的奶粉中是否加有淀粉B.洗去白色衣服上的番茄汁C.除去保温瓶中的水垢D.检验自来水中是否含有氯离子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pH在5.6~7.0之间的降水通常称为酸雨B.燃煤时加入适量石灰石,可减少废气中SO2的量C.新制氯水经光照一段时间pH增大D.测定某溶液pH应先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3、碘元素(元素符号I)具有预防和治疗甲状腺肿大的作用,人体缺碘时易患粗脖子病。为了消除碘缺乏症,我国政府规定居民的食用盐必须是加碘食盐,即在NaCl食盐中加的是下列哪种物质()A.KIB.NaIC.KIO3D.I24、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和黏土,这些物质按照不同的比例加以混合、压制,就可以制成铅笔芯。如果铅笔芯质量的一半成分是石墨,且用铅笔写一个字消耗的质量约为1mg,那么一个铅笔字含有的碳原子数约为()A.2.5×1019个B.2.5×1022个C.5×1019个D.5×1022个5、用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含有NA个氦原子的氦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11.2LB.25℃,1.01×105Pa,64gS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3NAC.在常温常压下,11.2LCl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D.1mol/LNaCl溶液,含有钠离子的数目为NA6、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①无水硫酸铜②液氧③干冰④稀盐酸⑤漂白粉⑥乙醇⑦洁净的矿泉水A.①④⑦B.④⑤⑦C.①③⑤D.②④⑦7、将SO2通入BaCl2溶液,未见沉淀,通入另一气体X仍无沉淀,X可能是()A.H2SB.NH3C.Cl2D.CO28、下列关于实验操作能实现目的的是()A.分离碘酒中的碘和酒精B.实验室制氨气C.除去Cl2中的HClD.排水集气法收集NO9、下列离子在溶液中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A.H+、MnO4-、I-、Na+B.Ag+、NO3-、Cl-、K+C.K+、Ba2+、Cl-、SO42-D.OH-、Na+、SO32-、S2-10、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正确的是()A.加入稀硫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一定有CO32-B.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Ag+C.加入盐酸无现象,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原溶液一定有SO42-D.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Ca2+11、除去下列溶液中的某种杂质的操作方法正确的是()A.除去CO2中混有的HCl气体: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气B.除去KCl溶液中混有的K2SO4:加入过量BaCl2溶液,过滤棉花NH4ClCl2(HCl)NaOH溶液NO水C.除去FeCl2溶液中混有的FeCl3:加入过量铁粉,过滤D.除去NaHCO3中混有的Na2CO3:用加热法12、氢化钙可以作为生氢剂(其中CaH2中氢元素为-1价),反应方程式如下:CaH2+2H2O=Ca(OH)2+2H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生成22.4LH2转移的电子数为2NAB.H2O是氧化剂C.CaH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D.H2既不是氧化产物也不是还原产物13、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是()A.铜与氯化铁溶液的反应:Cu+Fe3+==Cu2++Fe2+B.稀硝酸与铁粉反应:2Fe+6H+==2Fe3++3H2↑C.NH4HCO3溶液中加过量NaOH溶液并加热:NH4++HCO3-+2OH-=NH3↑+CO32-+2H2OD.浓硝酸滴在铜片上:3Cu+8H++2NO3-=3Cu2++2NO↑+4H2O14、根据下列化学反应,判断有关物质的还原性强弱的顺序为()①2FeCl3+2KI═2FeCl2+2KCl+I2②2FeCl2+4HNO3(稀)═2FeCl3+Fe(NO3)3+NO↑+2H2O;③H2SO3+I2+H2O═2HI+H2SO4.A.H2SO3>I->Fe2+>NOB.I->Fe2+>H2SO3>NOC.Fe2+>I->H2SO3>NOD.NO>Fe2+>H2SO3>I-15、将过量的金属锌投入含0.2molH2SO4的热浓硫酸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因发生“钝化”而不反应B.产生的SO2为0.1molC.产生的SO2多于0.1molD.除了SO2外还会有H2产生16、将KCl和KBr的混合物13.4g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再通入过量的Cl2反应后,将固体蒸干得固体11.175g。求原来所配溶液中K+、Cl-、Br-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A.3∶2∶1B.3∶2∶2C.5∶4∶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