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县2015—2016学年度下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本堂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并用2B铅笔规范填涂。2.答选择题时,必修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只将答题卡收回。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图4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B.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C.流通领域出现纸币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东京)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由此可见A.森严的市坊界限依然存在B.商业交易不再受时间限制C.民间的娱乐场所已经兴起D.纸币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4、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棉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A.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B.资本主义的萌芽C.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D.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5、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说明A.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B.明清官窑的瓷器大量投放市场C.官窑瓷器工艺制作水平越来越高D.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6.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7、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8、据(康熙)《苏州府志》载:“吴农治田力穑,夫耕妇馌,犹不暇给,雇倩(请)单丁以襄其事,以岁计曰长工,以月计曰忙工。”这说明当时苏州地区的农村A.存在雇佣性质的经济关系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解体C.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9、李时岳先生指出,“简单地说,洋务派的历史任务就是:缩短中外的差距,引进机器生产,实现由手工制造到机器生产的转变,加速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所以,严格地说,历史所赋予洋务派的任务是促使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而不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该评价符合A.整体史观B.现代化史观C.革命史观D.社会史观10.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D.外来技术的传人促进手工业发展11、《中国通史》记载:“同治六年(1867)外国棉纱、棉布进口总值仅1376万两,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增长到5209万两(海关两),增长了近3倍。这样,与农业相结合的家庭棉纺织业,终究抵挡不住外国机制棉纺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