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小学“京教杯”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大赛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设计者马国琳通州区东方小学15901088241实施者马国琳通州区东方小学15901088241指导者刘东旭通州区研修中心13683259101其他参与者马建军通州区东方小学13671019989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在《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吨的认识”一课,是数与代数领域中量与计量的内容,本课从学生的经验入手,通过观察和体验大量的直观物体,提高学生直观想象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的能力。建构主义认为:“把教学视为一种环境,强调学习发生的地点或空间与学习效果直接相关。”本课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体验活动,这些教学环节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较好的学习状态,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验,建立起1吨的观念。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吨的认识”是数与代数领域中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质量单位有3个,分别是“克”、“千克”和“吨”。“克”和“千克”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超市以及日常生活用品上随处可见,教学基本信息课名吨的认识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否学科数学学段第一学段年级三授课日期2016.6教材书名:数学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出版日期:2014年7月而“吨”在生活中的应用离小学生和成人的日常生活更远些。本课是北京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认识质量单位“吨”,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与换算,练习。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和认识1吨,知道1吨=1000千克。教材出示了火车车厢、小货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载重,使学生初步体验“吨”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吨”这个质量单位,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搬大米,量体重等活动,探索1吨=1000千克,然后,展开想象,初步感知1吨有多重。教材中还安排了小正方体模型,用生活中常见的水与小正方体进行结合,进一步推理想象1吨。人教版教材也是从生活中的物品入手,从集装箱的载重,火车车厢的载重中,学生体会生活中“吨”的应用,初步感知“吨”是用来计量比较重的物体的质量单位。接下来,通过每袋100kg的大米,共10袋,总计1000千克,来认识1吨。最后,通过计算学生体重这个活动,学生感知1吨有多重。由此可见,两个版本教材对《吨的认知》这一内容的安排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都是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引入,初步感知吨是用来计量比较重的物体的单位。然后,通过称大米的活动,探索出“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得出1吨=1000千克。接着,通过给学生量体重这个活动,初步感知1吨有多重。但是,北京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不同的地方在于利用小正方体模型,帮助学生进一步推理、想象1吨有多重。学生情况:年龄特点: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养成了良好的上课听讲习惯,基本能够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但是,他们的思维还是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阶段。因此,在本课中,学生在想象和推理1吨有多重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已有经验分析:一方面生活经验的积累。“克”和“千克”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大米、面粉、饼干等包装袋上会标注其质量。因此,“克”和“千克”在学生的生活中是有一定的经验积累的,但是,对于“吨”,学生要注意观察生活中一些大型交通工具才能找到。对于学生来说,也就仅仅是找到而已,不能像“克”和“千克”那样去亲身体验,只能间接感知。另一方面知识学习过程经验的积累。学生在二年级下册时已经学习了“克”与“千克”这一内容,学生对1克、1千克有多重在头脑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了“克”是用来计量比较轻的物体的单位,“千克”是用来计量一般物体的单位。并且知道了1000克=1千克。这些知识的学习,为学习“吨”奠定了基础。课前调研:从上述的分析来看,学生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更有利于对“吨”的教学形成正迁移。对于学生而言,“吨”是一个抽象而又陌生的质量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