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会换届工作调研报告20XX年,在**市**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法定程序一个不少、规定步骤一点不漏,全面完成了全区68个村的换届选举工作。根据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安排,区民政局由局主要领导带队,组建专班,对全区村委会换届工作进行了系统调研。一、存在的问题从村委会换届的实践中,深深感觉到一定程度上仍存在“五难”:1、合适的村“两委”候选人难确定。一是一些文化素质高、懂经济、会管理的“能人”不愿意当“村官”,一怕当干部干工作得罪人;二怕耽搁了自己的事,影响自己致富;三怕干工作得不到相应的补偿。二是个别村由于党员队伍年龄老化,党员文化素质偏低,合适党支部人选难觅。三是少数原任村干部虽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也曾为集体和群众办过不少实事、好事,但由于在平时工作中,不善于做细致的群众工作,得罪了一些人,出现出力不讨好现象,失去了一部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四是一些较优秀的后备干部由于锻炼机会少,又没有担任过村干部,群众了解不深,未能获得大多数群众的支持。2、宗族势力干扰难消除。不同家族、宗族之间的矛盾在换届选举中暴露出来,他们极力推出各自利益的代表人,在选举过程中明争暗斗,互拉选票,通过请吃请喝来谋取选民的选票。更有甚者,考虑自己当选的可能性不大,就笼络本族的一些选民搅混水,“我干不成你也别想干”。3、外出选民参选热情难调动。部分外出选民对换届选举不关心,“反正人不在村里,选谁都无所谓”,因此他们大都不回家参加选举。由于外出人数较多,如何确保选举人数过半,如何保证外出选民依法委托投票成为近年村级选举出现的新问题。一些村因为怕麻烦,没有印制“委托书”,有些外出选民只是采用口头委托,造成在家的父母、兄弟、夫妻之间争着委托填写选票,致使委托失控。全区60%左右的村存在受选民外第1页共4页出影响,一定程度影响了选举工作质量。4、“两委”班子运作难协调。在个别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分设的村,有些干部片面理解村民自治,认为自己是村民大会选举产生的,对村中事务村委会应该说了算,脱离党的领导搞“自治”,使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难以发挥;尤其是对财务管理,党支部对村委会缺乏监督手段,影响了村“两委”团结。5、农村基层干部政策理论水平、工作作风及工作能力难适应。一是政策理论水平较低,工作经验少,特别是有些新当选的村委会干部,文化层次相对较低,政策理论学习不够,思想观念更新慢,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和驾驭复杂工作局面的能力。二是个别村干部宗旨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在村务管理中,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纪律松驰、作风飘浮,脱离群众,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二、原因分析村委会换届过程中存在的“五难”现象,究其原因,体现在以下“四不”:一是对选举工作重视不够。少数基层领导干部对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对《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研究不深,对基层情况缺乏深入了解,导致组织村委会换届不够严密,对选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小问题处理不够及时,致使问题复杂化。二是对法律法规贯彻不力。一是个别乡镇在指导换届中不能很好地结合实际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操作办法,导致具体实施中把关不够严格、组织不够严密,影响了选举的公正性、严肃性;二是《村委会组织法》在实施中缺乏可操作性。比如村委会候选人政治条件规定比较笼统,对一些干扰选举、影响村民行使民主权利的行为和对因换届问题无理上访上诉问题缺乏相应的法律追究等等,直接影响了村委会组织法的贯彻落实。三是村级后备干部储备不足。个别乡镇和村级党组织对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重视不够,缺乏经常性的教育培养和管理,特别是对一些有文化、有能力、素质较高的年轻人不注意交任务、第2页共4页压担子,制约了优秀年轻干部的成长,导致队伍老化问题突出,后备人才匮乏,造成换届中出现村官难觅现象。四是群众民主法制意识不强。受传统思想影响,封建迷信、家族、宗族观念等封建习俗在农村一些地方根深蒂固,特别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各种深层次矛盾凸显,家族和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