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员与参与:大学生社团志愿服务活动研究的再思考摘要: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存在社会意识培养不到位、队伍建设薄弱、活动项目流于形式等问题。为使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健康发展,针对大学生在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主动意识讨论上不可或缺,以此强化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自身管理,培养积极参与社会志愿者的意识,动员各个高校学生加入到志愿者服务的行列中去。关键词:动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以2020年汶川地震为时间节点,“中国NGO第一次集体亮相”[1],来自全国各地的慈善机构或个人在满目疮痍的汶川汇聚。一直以来,“志愿者”都是一个神圣而又美好的名词,而由它联想而来的志愿服务活动更是吸引人的目光。他们用“爱[2]”开启了所谓的“中国公民社会元年[3]”。而此时的汶川似乎成为全球慈善的焦点。在民族主义精神的感召下,全国上下在这一天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汶川人”,他们纷纷以捐款、捐物的形式献“爱心”;很多名人成立个人基金会,在海内外募捐善款。“爱”似乎在有限的空间里无限膨胀。善款的数额越来越多,但最后“去哪了”并不是很明确。“贪污善款”、“名人诈捐”等随之而来的质疑如同一个个牢笼困扰着中国慈善业。2020年至今,“信任危机”成为中国慈善业的主要困境[4]。而在学术界,我们需要面对这样一个悖论:一方面是部分学者所宣扬的以“慈善”等志愿活动为基础的公民社会[5]在中国大力发展;另一方面则是中国慈善业的“原地踏步”。而在这庞大的队伍中,大学生群体以其积极阳光的姿态独占一隅,他们以与众不同的鲜活个性而成为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力军。不仅是在学校,在校外、在社会,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将内心的爱传递、让善良遍播、使资源共享。首先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性需要明确。大学生在学习之余参加志愿者活动,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开阔自己的眼界,有利于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为今后找工作提供丰富的经验奠定更好的基础;能够提高处事应变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能力,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或是工作中遇到不同的情况能够随机应变;能够实现个人价值,让自己的所作所为为别人带来便利,让大学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精彩;能够在平时学习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还教会大学生不仅在学校里还是在社会上,能够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有一颗温暖的心,领悟奉献的真谛,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志愿者服务活动也能够很好的推动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够让大学生开阔视野,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积累经验[6]。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有影响并且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也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改善环境和帮助服务对象的过程中,通过知识的运用,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尤其是这一过程是自愿和快来地进行的,因此,能够充分地投入,付出努力,从而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另外,有利于工作技能水平的提高。大学生通过志愿者服务活动,通常很多事都要亲力亲为、具体实践。因此,需要自我掌握许多技巧、技能,原先在学校学习期间,更多的是学习理论知识,参与到志愿实践活动中来,才发现许多事都要自己动手,操作。并且志愿服务的对象复杂,涉及面广,他们要学会解决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服务对象、不同的情况所带来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水平。此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社会交往领域也越来越宽,而志愿服务的发展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扩大,一方面,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志愿者汇聚在一起,共同开展活动,为相互之间的学习、成长提供了机会,并且,志愿者的服务对象群体比较复杂,志愿者希望为他们提供、帮助,那么应该通过怎样的交往方式、沟通方式赢得对方的信任,让服务活动获得成功,他们在积极努力、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增强了社会交往能力。另一方面,志愿者在与不同的组织结构、社会团体的联系过程中,要获得对方的认可、接纳,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