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之一【教学目的】1、知识教育目标:⑴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⑵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⑶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诗作者的创作风格。2、能力培养目标:⑴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⑵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训练诵读诗歌四步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3、德育目标:⑴欣赏大自然的美。⑵体味诗人的人生际遇。⑶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⑷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重点、难点和解决办法】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情感的把握上。本单元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确定义,可回顾“意象”的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投入”诗的境界。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解决办法如下: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建议学生课前完成3首诗的背诵任务,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进人对诗作的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就这一点,教师在精读课上要做出示范,自读课可把填补的任务交给学生。3、补充史料,做好总结。论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诗歌。教师可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读诗要总结方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学生活动设计】1、课前预习:⑴熟读背诵3首诗。⑵标出诗中不理解的句子,初步鉴赏。2、课内:⑴精读课教师讲析与学生讨论相结合。⑵自读课揭示出诗中最能体现意境的诗句或诗歌的特点,学生思考发言。【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本课是近体诗,首先要了解两种诗体的区别。学习品赏意境,要注重抓关键词语进行联想与感悟。二、整体感知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乎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意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有《杜少陵集》。2、精读《秋兴八首》(其一):⑴指导朗读,要求学生按意群划出朗读节拍。⑵解题: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