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启智的生态课堂目标教学模式”研究中论文2012年10月湖北省第九届黄鹤美育节优秀艺术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省级)2011年9月湖北省教育科研论文评选活动暨第二届创新教学设计大赛获一等奖(省级)用个性化教学开启儿童灵动思维的密码--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究以前我们的美术教学策略偏重于接受性学习,其结果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美术教材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学生往往都只能以临摹和单纯的技法练习为主,长此以往,学生思维能力的灵动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往往处于滞怠的状态,从长期在一线的美术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不能一味地拘泥于陈规定律,在教学中应该追求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教师与学生思维方式的碰撞创新,多做一些个性化教学方式的尝试与创新,积极探索各种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身心特征的教学手段,开启学生灵动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密码。以求达到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并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以下是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于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尝试和探究:(一):以“错”找“对”,防患于未然。教师在示范时故意将学生在绘画创作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表现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设置问题情境,营造激发自主学习意识的学习氛围。轻松解决创作中较为专业和易出错的问题,案例二:以人美版第四册教材《茂密的花》一课为例:教师故意示范有代表性错误的绘画作品,让学生分析:这幅画看起来舒服吗?问题出在哪里?该怎样改变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观察中自主总结发现的问题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1)没有表现出正确的遮挡关系,高处的花“站在”低处的花头顶上,不符合视觉规律。改进方法:将高处的花茎延长到地面。该露出的部分露出来,被遮挡的省略就不画,见缝插针地添加花叶,增加真实感。(2)花朵的生长形态不自然,太整齐,可以借此渗透自然科学知识:(向阳受光照充分的花朵就生长得茂盛健硕,背阴的花朵则生长得矮小一些。总结:植物吸收的营养的多少程度决定花朵的大小高矮的不同)改进方法:花朵的排列应该是错落有致的,才富有大自然真实的美感,同时结合书中作品“葵花园”的欣赏和分析,提示学生:只有培养平时在生活中对事物的细致观察习惯,才能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3)作品中的花朵形状太单一,缺乏丰富的想象力。解决方法:从花的基本结构出发分析:花蕊。花瓣、花叶,茎,只要在保持花朵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丰富的线条,设计多变的形状,花朵的种类自然是丰富而生动了。这种以“错”找“对”,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好处在于::防患于未然的解决了创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树立了正确的创作观,并避免了单一的说教,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体会到了自主意识,耐心细致地观察,有兴趣有目的地去发现,对细节的研究可以较好地避免绘画语言贫乏、造型概念化,表现手法单一和缺乏自然生活气息。懂得了好的创作是来自于生活中的观察力、表现力和无处不在的灵感的收集。再创造性地予以表现,儿童原创的画面丰富、生动有趣的作品也就慢慢形成了。(附部分学生作品)(二):善用游戏方式,轻松实现目标“游戏不仅是儿童用以发现世界的方法,且是使他在幼年便已获得心理平衡的至上活动。”艾莎丝博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的这句话揭示了游戏的价值。游戏是儿童自由表现最明显的形式,在低年级美术课堂中加大游戏的成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通过游戏活动轻松实现教学目标,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案例:以《绘画游戏》一课为例:编者设计这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线的变化,根据线随意变化产生的形状进行想象设计,添画上各种具象抽象的形象。怎样通过合理有趣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想象力,并培养创新精神,同时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学习美术的乐趣,尝试各种新的绘画方法,就成了我课前重点思索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摸索,我设计了一个梦幻游戏的方案----“线条的旅行故事”。导入时先告诉学生我们要玩一个有趣的游戏:放上一段班得瑞乐团的《森林狂想曲》,在优美的乐声中,还穿插着阵阵蛙鸣、声声鸟鸣,顿时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