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分类与救治课件目录•发热概述•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发热的救治•发热的预防与护理01发热概述0102发热的定义发热的原因很多,可能是感染、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的。发热是指体温异常升高,超过正常范围,通常以口腔温度为例,正常值为36.3℃~37.2℃。低热中度发热高热超高热发热的分类01020304体温在37.3℃~38℃之间,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可采取贴退热贴、温水擦浴等方法降温。体温在38.1℃~39℃之间,需要采取药物降温的方法,如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体温在39.1℃~41℃之间,需要及时就医,采取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相结合的方法。体温超过41℃,病情危重,需要及时就医,采取综合救治措施。发热的常见原因由于细菌、病毒、支原体等感染引起的发热,如感冒、肺炎、胃肠炎等。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发热。恶性肿瘤引起的发热,如白血病、肝癌、肺癌等。如手术、创伤、内分泌疾病等引起的发热。感染性发热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性发热其他原因02感染性发热发热、头痛、咳嗽、肌肉疼痛、乏力等。流感病毒发热、皮疹、水疱等。水痘病毒发热、肝脾肿大、皮疹等。巨细胞病毒发热、手足口病等。肠道病毒病毒感染发热、腹泻、呕吐等。大肠杆菌发热、皮肤感染、肺炎等。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热、喉咙痛、扁桃体炎等。链球菌长期低热、盗汗、乏力等。结核杆菌细菌感染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念珠菌隐球菌曲霉菌毛霉菌发热、头痛、意识障碍等。发热、咳嗽、喘息等。发热、头痛、呕吐等。真菌感染周期性寒战、高热,然后出汗退热。疟原虫不规则发热、腹泻、腹痛等。阿米巴原虫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弓形虫发热、咳嗽、腹痛等。血吸虫寄生虫感染03非感染性发热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引起的发热通常表现为持续性高热,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救治措施: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控制血糖、调节甲状腺激素水平等,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预防脱水。结缔组织病引起的发热通常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可伴有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救治措施:治疗结缔组织病本身,如使用免疫抑制剂、抗炎药物等,同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结缔组织病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发热通常表现为驰张热或稽留热,可伴有贫血、出血等症状。救治措施:针对血液系统疾病本身进行治疗,如化疗、输血等,同时注意预防感染和出血,加强营养支持。血液系统疾病组织坏死引起的发热通常表现为持续性高热,可伴有局部疼痛、红肿等症状。救治措施:及时清除坏死组织,控制感染,同时给予抗炎、止痛等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组织坏死04发热的救治用温湿毛巾敷在宝宝的额头,每隔几分钟更换一次,可以起到降温的效果。湿毛巾敷额头用温水擦拭宝宝的身体,特别是颈部、腋下、腹股沟等血管丰富的部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散热。温水擦浴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影响宝宝的散热。调节室温鼓励宝宝多喝水,补充体内水分,有助于降温和排毒。多喝水物理降温根据宝宝的年龄和体重,按照医生建议的剂量口服退烧药,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等。口服退烧药退热栓塞肛贴退热贴将退热栓塞入宝宝肛门,通过直肠吸收药物,达到降温的效果。在宝宝的额头或太阳穴等部位贴上退热贴,可以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030201药物降温采用中医疗法,如推拿、按摩、针灸等,可以辅助降温和缓解症状。适当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和矿物质等营养素,有助于增强宝宝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其他治疗方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医疗法05发热的预防与护理接种疫苗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接触病人等,降低感染风险。保持个人卫生增强免疫力环境卫生0102040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清洁和消毒生活环境。根据年龄和地区流行病情况,及时接种相关疫苗,预防感染。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措施监测体温定时测量体温,了解发热程度和变化情况。多喝水发热时身体容易脱水,应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休息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身体恢复。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消炎药等,缓解症状。护理方法注意观察发热伴随症状,如咳嗽、流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