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总结 (3)VIP免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总结 (3)_第1页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总结 (3)_第2页
2/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总结 (3)_第3页
3/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总结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经验做法----下花园中学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在新的形势下,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也受到了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要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播,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但是,必须看到,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我们应该立足长远,遵循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在规律,探寻一种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与教育方法。一、发挥家庭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基础作用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或者说青少年能否从小就在家庭里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传统文化教育的成败。事实上,中国在历史上一直比较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并在家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下了许多专著,如《颜氏家训》《聪训斋语》等,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总结传统家教思想,有以下突出特点:一是强调幼儿期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对子女进行早期的家庭教育;二是突出“做人”的教育目标,首先教育子女要脚踏实地、堂堂正正地做人,成为有道德、有理想的人;三是在内容上,主要以儒家的精神来教育和引导子弟的思想与行为,将传统的人生哲理与价值体系融化到家庭环境中,植根于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四是在教育方法上突出“礼仪”与“身教”,如通过祭祀祖先、诵读家规、温习祖训等使子弟从小学会待人接物,践行传统美德,并注重“行不言之教”,以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子女进行感化教育。在今天来看,这些家庭教育思想依然具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应重视家庭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当前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以及西方“儿童中心”教育思想的影响等原因,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沟通逐步减少,亲子关系日渐疏远。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家庭则主要为孩第1页共4页子提供物质方面的满足。这其实是教育上的一个误区。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表明,良好的早期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础,因此被称为教育的关键期或敏感期。因此,当前重建家教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强化传统文化在家教中的作用,不仅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其次,要提高父母的传统文化素质,增加家教中传统文化的分量。由于历史上多次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否定,在现在的父母中依然熟悉并热爱传统文化的已经是廖若星辰,更谈不上对下一代的教育了。即使有些家长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但也只能面对古代文献“望文兴叹”了。所以,只有通过广泛地宣传,开展类似“家长学校”“家长传统文化培训班”的活动,首先在家长尤其是年轻家长中普及传统文化,使之对传统文化产生内心的认可与接纳,传统文化的家教价值才有可能实现。二、确立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无疑是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但正如我们的调查所反映的,当前的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状况不容乐观。而要想彻底扭转这种局面,有赖于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状况的根本改观。1.要为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提供制度保障。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大多数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是喜欢接纳的,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他们又不得不以升学为第一要务,根本无力顾及与升学没有直接关系的传统文化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些学校开展了诵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活动,甚至办起了传统的“私塾”等,但结果也是倡导者芸芸,身体力行者寥寥,使这些活动大都流于形式。究其原因,还是我们没有从旧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中走出来。因此,国家应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将传统文化专业课程作为大、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列入教学大纲,并作为中考、高考的必考科目,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彻底避免传统文化教育沦为形式的可能。2.改革当前的教育方式与方法。调查发现,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感到最不满意的地方之一就是教育途径单一、教育方式方法刻板。现实中,教师普遍采取教条式的第2页共4页灌输方法教授传统文化,照本宣科,无法展现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面貌,难以调...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总结 (3)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