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消化道出血得介入治疗第一节概况消化道出血就是消化系统病变常见得临床症状之一,而血管造影对消化道出血得诊断与治疗非常有效。消化道以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为界分为上消化道与下消化道。对消化道出血得诊断,通过临床病史分析、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与器械检查,大多能明确诊断。但仍有一部分病人虽经各种检查,却不能发现出血得原因与出血部位,无法进行有效得治疗。对这部分病人,作选择性腹部动脉血管造影则十分必要,选择性血管造影不但可显示造影剂外渗得直接征象,同时也显示出病灶,包括血管丰富得隐匿性病灶,经综合分析最终选择外科、内科或介入治疗得最佳方案,控制病情。经导管内灌注血管收缩药物或栓塞治疗方法安全简便,疗效迅速可靠,往往达到立竿见影得作用。第二节消化道出血得诊断一、病因消化道出血常见得病因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性胃炎或其它炎症性疾病,肿瘤性病变,憩室、息肉,胃肠道手术后,吻合口溃疡与肿瘤,门脉高压所致静脉曲张出血,凝血机制不良,血管发育异常如动静脉血管畸形、结肠血管扩张症等;医源性出血主要包括内窥镜行息肉切除活检术与内窥镜胆总管括约肌切开术、肝脏或胆道手术、活检与肝脏得介入操作后得胆道出血等。二、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与出血部位与单位时间内得出血量有关。可以表现为隐匿性便血,慢性出血或急性大出血。出血量大时,除了呕血与黑便,病人可有头晕、出冷汗、血压下降、心率加快、脉搏细速等表现。三、影像学诊断(一)消化道钡剂检查这就是常规得检查方法,主要显示消化道管腔形态及粘膜皱襞表面情况,2/7但对于粘膜下病变与肠道壁内得血管性病变,钡剂造影检查常常就是阴性得。通常在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不宜作消化道钡剂检查。上消化道内窥镜及结肠镜检查,可以发现一部分出血得原因与明确出血部位,并且常可行相应得治疗。(二)同位素静脉扫描同位素静脉扫描可检出0、1ml/min得消化道出血,其敏感性为45%〜90%,可大致了解出血得部位,准确定位仍较困难。经导管在靶动脉内注入同位素可明显提高本方法得敏感性与准确性。(三)选择性动脉造影当消化道出血速度为每分钟0、5ml以上时,选择性动脉造影可显示消化道得异常血管,并根据其供血动脉得来源判断出出血部位,就是诊断消化道出血得重要方法。影响诊断阳性率得因素包括:①病变得性质;②出血量与出血速度;③血管造影检查得时机;④血管造影检查技术与设备等。第三节血管造影检查及消化道出血介入治疗一、术前准备(一)病人准备1、术前家属谈话,手术知情同意书签字。2、会阴部备皮。3、作碘xx试验。4、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5、评估肝肾功能与凝血状态,如发现凝血机制异常,应首先予以纠正。6、留置静脉通路。7、失血过多得病人术前给予输血、补充血容量等措施。8、引起大出血得原发病及其她病变得相应临床处理。(二)器械准备3/71、血管造影所需得穿刺针、导丝、导管鞘、导管。2、超选择性插管常选用4fcobra导管或长襻导管与超滑导丝。(三)药物准备肝素、造影剂、局麻药、常规抢救药物等。二、造影检查(一)seidinger穿刺技术股动脉穿刺点选择在腹股沟中点下方1~3cm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对于皮下脂肪少者,穿刺点宜偏下;对已多次穿刺插管者穿刺点可偏上,但以动脉穿刺内口不高出腹股沟韧带为准。注意点:①使用导管鞘时,对年龄较大或估计髂动脉明显扭曲者宜通过导丝交换导管,以防进导管时进入髂动脉夹层;②若导丝进入旋髂外动脉或股深动脉,可在透视下将导丝小心退至股动脉或穿刺针内,旋转导丝或改变穿刺针角度后再进导丝;③皮下脂肪较厚者,穿刺成功后,在导丝进入髂动脉之前,压在动脉上得手应维持原状,以免使针得深度发生改变。(二)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检查时机得选择,以往多强调选择在出血活动期进行以显示出血征象。早在1963年baum与nusbaum等通过狗作动物实验,以不同直径得管子通过吻合口术放置在小得节段动脉,并用电影造影检测出每分钟0、5ml得出血。根据文献资料,在临床上血管造影显示造影剂外溢得出血速度大约在每分钟1、0-1、5ml以上。对于急性消化道出血,主张在出血活动期行血管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