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精读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教学重点:感受溶洞的奇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教学难点: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出去走走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绮丽、壮观。今天,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的笔触一起去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同学们,齐读课题。二、理清线索课件出示:自读提示默读课文。在默读的时候边读边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并把最能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学生自由汇报:同学们发现了吗,作者是这样告诉我们游览顺序的。看——屏幕出示☆出金华成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教师读这些句子,引导学生读标红的文字。)一条线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作者就是这样且走且看,每走到一处景物,就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这样一边游览,一边描述,就是我们曾学过的移步换景。用这样的方法来写,文章的条理非常清楚,咱们读起来,也好像跟随着作者进行了一番游历,所以我们在写游记的时候,就可以用这种写作方法。三、扣点探究同学们,我们读课文知道,叶老先生是四月份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四月份可是踏青游览的好季节,谁能把去双龙洞中的风光——北山的景色给我们读一读?(指名读)课件出示: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谁再来读读个句子。(指名读)课件出示:(颜色变红)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生再读。在这个句子当中有一个词叫“明艳”,你能结合这个句子,说说什么是“明艳”吗?(个别读——齐读)同学们,再看一个句子怎么样?(指名读)课件出示: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同学们看看,听听,“宽、窄、缓、急”多像一首乐曲,一首溪流的欢歌,谁再读读,能读出溪流变换的调子?(个别读——齐读)这真是看山山有色,听水水有声呀。一路游览,你觉得在游览双龙洞的过程当中,最惊险的是哪一处?重点探究第五自然段(对船大小、进洞方式、自己感受的描写表现“孔隙”的特点“窄、小、矮、险”)。学生小声地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想,孔隙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同学们,作者并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这些特点,可是文章处处让我们有这些感受,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好不好?谁能跟老师合作着,读一读描写小船的句子?课件出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艘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师读)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生读)再没法容第三个人,再没法,谁读读,怎样小的小船呢?作者通过写船小,分明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孔隙的——窄小。作者就是通过小船的窄小来写出孔隙的窄小,同学们,谁能接着往下读?课件出示:船两头都拉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面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这一部分在向我们介绍什么呢?为什么不划着进去呢?作者寥寥数语再一次告诉我们孔隙是多么的矮小。只有这样的小船才能安全进出。据说呀,我们的领袖毛主席在晚年的时候呀,因为发福,没有能够进入到内洞,被卡在了孔隙的中间,留下了遗憾。这一段话呀,同学们读的时候,可不能着急,要细细地读,慢慢地品,哪些词语让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别放过它,画出来,品一品,开始!(生默读,边读边画。)学生汇报:重点体会——“贴着船底”这个“贴”,看看课文,是怎么贴的,谁能读读。课件出示: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