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德育中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探究【摘要】本文着重从农村小学德育中乡土资源开发的“必要性”、“积极作用”和“可行性”三个方面,进行了开发利用的价值研究;具有理论上的深入性、实践上的可操作性;将对农村中小学德育中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大有裨益。【关键词】农村小学;德育;乡土资源;价值探究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2-0167-02《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密切联系小学生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实际……”对于农村孩子来讲,就是要充分利用农村所拥有的天然素材,即乡土资源,具体来说,就是指学校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包括生产生活经验、乡风民俗、传统文化、乡土人物等。一、农村小学德育中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必要性(一)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对引导小学生逐步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具有重要作用,是小学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然而,长期以来,品德教学资源单一且教材多城市素材远离农村生活;教学模式局限于理论说教的讲授灌输且师生互动贫乏,这都使得品德课教学枯燥乏味,教学目标难以达成,实效性差且德育功能难以发挥。为提高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有必要引入乡土资源,运用学生熟悉的乡土资源引起他们共鸣,激发其学习兴趣;利用乡土资源突破重点难点,落实巩固基础知识;巧用乡土资源拓展教学空间,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善用乡土资源建立情感纽带,培养爱乡爱国纽带,进而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二)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据调查,小学生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现象,他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狭隘的世界,具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外界的事物除非涉及他自己、亲人朋友或者兴趣爱好,否则很难融入他的经验。[1]同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也指出,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学习时需要凭借具体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的实际经验或形象生动的例子。因此,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运用学生周边的例子、人或物来进行教学。而乡土资源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内容直观鲜活动人,题材广泛,且具有亲和力,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掌握道德知识,学会道德判断,懂得道德选择,内化为道德意识,外化为道德行为,最终借助乡土资源价值发挥品德教学的德育功能。二、农村小学德育中开发利用乡土资源的积极作用(一)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意识,塑造健全人格自我意识的形成源于个人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源于农村孩子生活独特的风情民俗和地域物产等乡土资源,对他们形成自我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乡土资源在贴近学生生活的同时引导他们关注并体验现实生活,在与现实生活的交互作用中发展和丰富自己的经验、情感、知识和能力,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和理解,促进自我意识的形成。其次,由于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自身的需要,让学生得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去观察、感受和研究社会,使学生的情感得以触及、丰富和调动,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和认知,从而有助于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健全的人格。(二)有助于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增加职业素养教师作为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在开发利用乡土资源的过程中,其自身的素质也必将得以提高。首先,教师的知识体系将得到丰富。教师为了积累乡土课程资源,就必须经常发掘、收集所在区域的乡土资源,或走访当地的名人故里、或请教专家学者、或借助网络传媒等中介,通过这些方式,来开阔眼界,弥补乡土资源的“空白点”。同时,为了更高效的在品德课教学中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教师会下意识地去学习相关的课程资源,尤其是乡土课程资源的理论知识。这都将帮助教师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理论水平。其次,教师的教研能力将得到提升。为了在教学中更好地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教师必须更加细致的研读教材,在对教材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归纳整理课本知识,标注重点难点,进而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