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课程中渗透浅析【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和不断深入,德育工作已经成为当前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德育应该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新进行德育价值定位,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德育教育的各个方面,起到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目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对传统文化经典及精髓等进行系列整合,将其融入到小学德育工作中非常必要。【关键词】小学德育课;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小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提升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规范其文明行为,而且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其文化自信。在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还有助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的文化根基文化即“以文化人”,即教育人、影响人和感染人,其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塑造人的心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其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性和传承性,同时也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创新性。当前,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影响下,不少小学生的思想、心理及行为品质等受到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和影响,出现了一些不良表现。有些学校盲目提出各种形式主义口号,开展了大量的德育活动,但收效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层面对德育工作目的理解不够透彻,对德育工作内容把握不够全面,德育开展途径选择也不够科学等。从本质上来讲,小学德育工作缺乏正确科学的文化引领。所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对传统文化经典及精髓等进行系列整合,将其融入到小学德育工作中非常必要。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小学生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时代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更注重对人思想的改造。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还不能全面理解“人生”、“价值”等概念的确切含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小学阶段开展科学人生观等教育过早。因为在小学阶段,孩子已经开始对幸福、责任、金钱、良心等概念有了初步认识,而这些认识恰恰是日后形成独立人生观的基础。如果在小学阶段忽略了这些教育和引导,日后形成科学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会很难。因此,在小学阶段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影响,让他们学会做事认真、尊敬师长、团结合作、诚实守信等,将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修养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当下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学校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下去;另一方面,又难免会受到现实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就小学生行为表现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很多学生对中華传统文化的基本常识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有文化自觉的意识。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小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提升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规范其文明行为,而且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其文化自信。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有机结合的路径选择(一)分学段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遵循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规律,只有按照规律办事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阶段按照学生身体及心智发展的成熟程度,具体分为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按照纲要的具体要求,小学低年级主要是启蒙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小学低年级学生要知道一些传统的文化节日,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节日组织开展不同文化内容的班会或文体活动,如元宵节的猜灯谜、赛诗会;端午节的“端午情怀”手抄报、“浓浓中华情”文艺汇演;教师节的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