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教育读本第九课应对洪水灾害教学背景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项。保障广大中小学生的安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教育事业乃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2007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公共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六个模块。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应对洪水灾害的相关知识,知道应对洪水灾害的重要性。2.能力目标:懂得应对洪水灾害,提高学生对应对洪水灾害的重要性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具备应对洪水灾害的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应对洪水灾害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树立自觉应对洪水灾害的义务观念,增强应对洪水灾害的责任意识。教学准备有关教材、课件、各小组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导入。出示教学目标,指定学生读一读。明确本节课学习的主题,让学生初步了解应对洪水灾害的相关知识,知道应对洪水灾害的意义。二、汇报分享,展示才能。各小组根据课前预习,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应对洪水灾害同学们,你们经历过洪水吗?浓厚如墨的雨云翻腾在头顶,暗黑的天底下是狂风暴雨,而狂风暴雨极有可能带来洪水。洪水咆哮,浊浪排空,桥垮了,路断了,山崩了,田冲了,地毁了,庄稼绝收了……浩浩荡荡的浑浊的水面上,漂满了无以数计的东西:树木,门窗,箱柜,床,翻了的小船,淹死了的牛、猪、羊、鸡……洪水过后,房屋破败,满地泥泞,倒下的禾苗在炎热的太阳底下一点点腐烂,发出浓浓的恶臭味……人们常说,水火无情,这就是无情的洪水。一、洪水灾害洪水是指由流域内面积较大、强度较大、历时较久的暴雨,或不寻常的融雪等产生的地面径流,汇入河道而形成的异常高水位的水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在一定的范围内,出现历时长、强度大的大暴雨,便会形成地面径流。如果流域内的地面坡度大,又缺少植被,土层薄,支流汇入时间集中,则会使地面径流的绝大部分以较快的速度向主河流汇集,在河道中便会形成很大的洪水。故事聚焦2019年7月3日至17日,长江中下游地区连续遭受2轮强降雨袭击,其中,7月3日至10日,南方出现入汛以后最强降雨过程,江西萍乡(497.3毫米)、峡江(461.4毫米),湖南耒阳(396毫米)、衡东(348.4毫米)4站连续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长江干流九江至大通河段和鄱阳湖、洞庭湖以及多条支流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其中湘江发生超过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灾害造成安徽、江西、湖北湖南4省31市(自治州)196县(市、区)1031.9万人次受灾,37人死亡,3人失踪,114.9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2.1万间房屋倒塌,2.2万间严重损坏,7.4万间一般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77.69万公顷,其中绝收1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24.3亿元。二、洪灾的防范与自救山区防洪技巧:1.学习防洪知识,发现异常征兆,如堤坝渗水,发生“管涌”,水位异常猛涨,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2.在汛情紧张时期,当天气预报有连续暴雨或有台风袭击时,在低洼、淄洪地带或湖边、海边、河边的人群,更要提高警惕,随时注意水位的变化,及时了解洪水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或减轻洪水对自身带来的危害。3.做好防洪准备。妥善安置贵重物品,准备必要的医疗用品和衣物、食品、矿泉水,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做好自救和被救援的准备。4.在山区,如果连降大雨,容易暴发山洪。因此,应该尽量避免渡河,不要徒步涉过水流湍急、水深已过膝的河溪,以防被山洪冲走,还要注意预防山体滑坡、滚石、泥石流。5.假如非过河不可,应尽可能找到桥,从桥上通过;假如无桥,非涉水不可,不要从最狭窄的地方通过,而应从宽广的地方通过,因为溪面宽的地方通常都是最浅的地方。此外,要选择水流较平缓的地方侧身一步一步地划步横行,要先站稳一只脚后,才能抬起另一只脚,并用一根长杆探测水深,防止跌倒。6.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7.如被洪水围困,可在屋顶、树上等高处避难,等候救援人员营救。8.如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岌岌可危,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板、大块的泡沫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