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认读3个生字,重点学写“戎”。(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三)借助注释、工具书、图片等理解词句,明白“道旁李树多子必苦”的道理,体会王戎的形象。(四)结合注释,创设情境,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讲讲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板贴。三、教学过程(一)链接旧知,揭示课题,引入古文1.出示图片,激发兴趣。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三张图片,每一张图片都代表着一则历史小故事,想看吗?2.联系旧知,谈话引入。提问:每一幅图讲了有关谁的故事?谁能来说一说,填一填。(1)出示骆宾王的《咏鹅》图片及填空练习:“骆宾王七岁,能____________”。(2)出示《曹冲称象》图片及填空练习:“曹冲七岁,能_________”。(3)出示《司马光砸缸》图片及填空练习:“司马光七岁,能________________”。3.引导。有什么发现?(二)学习生字,读通读顺,读好停顿过渡: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有关古代七岁小孩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一篇文言文,说说你们以前是怎么学文言文的。(相机板书:读、讲、注释)1.读题解题。(1)指名读故事的题目,指导读出停顿。(出示:王戎/不取/道旁李)(2)交流对王戎的了解。(3)学习生字“戎”。①出示甲骨文“”,猜猜“戎”的意思。(左边的“”代表铠甲,右边的“戈”代表兵器,“戎”字表示与战争有关的武器)②说一说含有“戎”字的成语。③书写“戎”字。(教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笔顺,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强调笔顺和撇、点不能忘)学生在《作业本》第一题中认真书写两个。(4)引导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王戎不摘大路边的李子)2.指名读课文,正音。(出示学习提示)借助停顿线自由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1)先画好停顿线,再练习读出停顿。(2)展示朗读,教师相机指导,重点练读第二句,学习生字“竞”。(3)指导读出韵味。①教师范读,注意声断气不断。②学生练读,展示诵读,教师相机指导。③各种形式展示朗读。(三)借助图示,再读古文,厘清情节1.图文对应。引导:读着读着,我们读出了四幅画面,谁能根据画面找到相应的句子?2.借助《作业本》,梳理文脉。(1)完成《作业本》第四题。引导:这四幅图的内容,你能分别用几个字来概括吗?(2)交流板贴。与诸儿游—唯戎不动—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四)结合注释,细读古文,练习复述1.出示学习任务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说故事。(1)一人练说一句;(2)四人合作讲完整的故事。2.小组展示讲故事,教师择要点拨、拓展。(1)理解“诸”。提示:“诸”在注释里没有解释,你们知道它的意思吗?(指名说)联系以前的积累也可以理解字词,“各位”可以说——“诸位”;“万事顺利”可以说——“诸事顺利”;“很多小朋友”可以说——“诸小儿”。(2)理解“多子折枝”。①借助图片理解。引导:见过成熟的李子吗?(出示李子成熟的图片)看到了什么?(指名说)②借助诗句,拓展理解。唐代诗人杜甫看到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用诗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来描写。你能模仿杜甫的诗句来填一填吗?(出示填空)道旁李树李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压枝低。(3)感受不同表现。①采访。诸位,看到折枝的李子,老师想采访大家,如果你也在现场,你准备怎么“竞走取之”?(指名说)②引读。可是瞧瞧你们的身后,王戎怎么表现?学生读“唯戎不动”③再读。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画面,谁来读好它?(4)加上想象,练讲故事。引导:加上刚才看到的、心里想的、小孩子们的表现,再讲讲第二幅图的内容。(板书:想象)(5)拓展练习。引导:文言文语言简练,很多地方有省略,听了同学的讲述,你知道括号里应该填谁吗?(出示练习)(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6)引导学生理解“之”的意思。提示:文言文里经常出现,“之”意思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他”“她”“它”,这里的两个“之”分别指的什么呢?(7)表演读。①同桌表演读。引导:回到那个场景,谁来演演他们的对话?(出示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