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军训工作研究[摘要]本文着眼于目前形势,对军训工作的重要意义进行探讨,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成果,分析了在施训模式上所推行的创新实践及其显著的成果:1、新同学得以更快、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大学生活;2、军训的后续效应得以保持;3、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国防教育的内容,并沿用军训的标准和规范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关键词]大学生军训;国防生自2020年以来,学生军训工作成为全国所有普通高校都要开展的必修课,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在我国高校学生中全面普及,此举不但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欢迎,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的反响,更重要的是在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取得了跨越性的进步。本文试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军训工作的特点进行探讨。一、从立法高度看军训工作的重要意义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指导军训工作的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55条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43条又进一步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13条规定:“学校国防教育是全国民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第15条规定:“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应当在相关课程中安排专门的国防教育内容,并可以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这些规定从法律的高度明确了高等学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接受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自觉接受军事训练和努力学习军事理论课,正是青年学生履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的具体行动,也是遵守国家法律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军训工作还应当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严格依照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学生军事训练工作条例》进行。因此,学生军训工作既是学校对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也是学生在就学期间履行兵役义务、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二、目前形势及抓好军训工作的必要性当前高等学校普遍存在部分大学生国防意识淡薄、国防素质较差的现象,未能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性。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机会太少,传统的以国防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军事训练课程课时太少,不足以显著提高青年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二是社会上关注度较高的各类媒体和宣传力量往往忽视军旅英雄的塑造和模范人物的宣传,导致精神楷模的匮乏和爱国热情的消退,如今青年人崇拜的多是巨富、歌星、影星、体育名人;三是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大学生考虑问题也很现实,注重个人价值实现,如待遇、工作环境、利益分配等问题,从而忽略了国家和集体利益;四是舆论导向未能引导大学生居安思危。成长在和平年代大学生,享受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和平年代物质文化生活,在心安理得的同时远离了危机意识和使命感,殊不知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防问题,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领土问题了,而是一个由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信息、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安全问题所构成的综合性的、复杂问题。而事实上,当今世界在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战争、地区战争不断,天下并不太平。从整体格局上看,以美国为首的军事和政治同盟一直从政治、经济、军事上对我国进行全面遏制和防范,极力鼓吹“中国威胁论”,同时还利用台湾问题对我国进行战略牵制。从我国周边情况看,仍存在诸多引起军事冲突的不安定因素:日本狼子野心,在钓鱼岛等领土争端问题上态度强硬;朝鲜半岛围绕核武器、导弹试射等问题争执不休;南海周边存在大片海域被分割、岛屿被侵占、资源被掠夺的严重局面。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59年内,中国共9次直接卷入了战争或军事冲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