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和工作经验,提出一些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为以后的工程提供简单的参考.关键字:地基处理湿陷性地基研究引言由于我国地质的特殊,在一些地方总是分布着一些与一般土性质有显著不同的特殊土,由于生成时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地质成因以及次生变化等原因,使他们具有一些特殊的成分、结构、性质。这些特殊直接影响工程过程中,地基处理的难题。其中湿陷性黄土在我国分布较广,对地基处理不当,会造成无法继续施工或严重的工程事故。然而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是影响地基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以下主要从湿陷性黄土的特征入手,分析湿陷变形的原理和一般处理方法。1分析湿陷性地基处理地质的特点土在自重压力或非自重压力和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受水浸湿时将产生急剧而大量的附加下沉,这种现象称为湿陷。具有湿陷性质的黄土,叫做湿陷性黄土层或简称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的主要特征为:(1)基本色调是黄色,通常为黄褐,褐黄,灰黄,棕黄等颜色;(2)含盐量较大,特别是碳酸盐含量尤为突出,另外硫酸盐、氯化物等含量也都比较高;(3)矿物组成主要为石英、岩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化学成分为si02,a12o3和碱土金属钙镁含量都比较高;(4)粉土颗粒含量较多,湿陷性黄土粉土颗粒(0.05~0.005mm)一般占半数以上55%~60%者居多;(5)一般具有大孔性,大孔隙常常肉眼可见,空隙在1.0左右,呈松散结构状态;(6)在天然剖面上,具有垂直节理;(7)具有湿陷性。受水浸湿后仅在土的自重压力作用下就产生失陷的土叫自第1页共4页重湿陷性黄土;而受水浸湿后需要在土的自重压力和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才产生湿陷的土称非自重湿陷性黄土。自重湿陷性黄土只有在一定埋藏条件的黄土层中才能产生,大量观测和工程实践表明,如果均质黄土层较厚,地下水位较低。降水量较小,必然会产生自重作用下的湿陷。但是在条件平坦的地区,经过工程前期处理后,这种湿陷对建筑物的正常运行没有严重危险。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各种工程建设时,常常遇见一些工程地质问题,主要而常见的有:湿陷性,地基强度与压缩性,斜坡的稳定性,还包括潜蚀陷穴,冲推,泥石流以及古墓,砂井砂巷,水渠水库蓄水以及其它工程活动所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以上种种都能给建筑物的使用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2湿陷性黄土和“弹簧土”问题的分析在含水量很大的粘土、粉质粘土、淤泥质粘土腐殖土等原状土上进行压实或回填,由于原状土被扰动,颗粒之间的毛细孔遭到破坏,水分不宜渗透和散发,当气温较高时对其进行夯击或碾压,特别是用光面碾滚压表面形成硬壳,更加阻止了水分渗透和散发,形成软塑状“弹簧土”。随着施工进行,压力不断变化及基础中有水注入,“弹簧”现象甚至会伴随着“液化”现象,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弹簧土”产生的力学分析:在计算地基容许承载力时考虑的土体的强度不取决于土体中的颗粒本身强度,而受颗粒问的互相连接强度所左右。颗粒间连接强度主要表现为内摩擦力和凝聚力。对于松散状态的砂类土,内摩擦力是主要的,而对于粘结状态的粘性土则凝聚力起主导作用。如果由碳酸钙、石膏和其他水溶盐类胶结的,则由此产生的凝聚力遇水就会降低甚至消失,而如果土颗粒由硅化物、铁化物胶结起来,则由此产生的凝聚力遇水就不会减弱。3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地基处理是防止黄土湿陷性危害的主要措施。通过换土或加密等各种方法,或者是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使处理后的地基变为不具有湿陷性;或者是消除地基的部分湿陷量,减小原有地基的总湿陷量,控制下部未处理土层的湿陷量不超过规范规定的数值。当地基的湿陷性大,要求处理的土层深,技术第2页共4页上有困难或经济上不合理时,也可以采用深基础或桩基础穿越湿陷性土层将上部荷载直接传到非湿陷性土层或岩层中。4介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方法4.1垫层法垫层法是先将基础下的湿陷性黄土一部分或全部挖除,甲类建筑在自重湿陷性土场地应全部消除湿陷性黄土层;乙类建筑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不应小于湿陷性土层深度的2/3;丙类建筑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处理厚度不应小于2.5m。垫层设计的原则是既要满足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