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专题学案——区位一基本点(一)区位概述1区位: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指某地理事物的位置或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2区位分析基本原则:三个效益统一的原则,即以经济效益为主(追求利润=产出-投入的最大化),兼顾社会效益(促进就业、社会进步、区域均衡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和生态效益(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甚至提高环境质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抓住主要因素的原则(一般3~5点)。3一般特点:人类活动都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三大因素影响。其中自然条件是基础,技术条件是保障,而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差异:农业的劳动对象是动植物,因此自然条件的影响较突出。工业的成本高,污染重,故经济因素、劳力和技术因素与环境因素更明显,自然因素影响很小。城市是第二、三产业人口聚居地,逐渐形成和发展演化,所以适合生活、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不断变化是其特征。交通线的建设目的性强,并要安全、省工、高效,所以社会经济因素对线路选择的决定性更突出,同时直接受自然条件中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的制约和影响,技术的保障作用也很明显。(二)农业区位分析1生产特点: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通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物质产品。空间上的地域性(因地制宜)和时间上的季节性与周期性(不违农时)是其突出特点。2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等)。市场因素对现代商品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很大(决定性)。3区域农业区位分析:世界农业地域类型(7种);中国、世界某区域农业发展区位条件,见中国、世界地理知识总结。一般要求全面(自然因素、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分析,列出主要的有利因素与限制性因素;城郊型农业区位的选择,主要考虑地价(租)与运输的影响,单位面积产值高的集约型农业接近城区,离城市越远,经营越粗放。4农业发展新动向: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变化,农业产值结构中畜牧业比重会上升,发达国家畜牧业比重一般超过种植业。②生产集约化:依靠资金、技术的大量投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值,如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设施农业、节水农业、通过生物工程改良品种等③经营专门化和地域专业化:由于交通运输和冷冻保鲜技术的发展,世界大市场正在形成,促使区域优势产品的规模化生产④生产社会化:农工商一体化,有利于农产品深加工和保证市场销路⑤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兴起:现代农业在获得高效高产的同时,也带来能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出于对自身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关心,一种既强调水土资源的保育和生态平衡的管理,又能生产出自然安全农业品(有机、绿色食品)的有机农业应运而生。生态农业就是有机农业在我国的一种发展形式,也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向。生态农业的内涵是: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原则指导下,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种植业与林、牧、渔业,发展农业与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我国珠三角的基塘农业、江西千烟洲的立体农业、辛店洼的鱼塘-台田模式、北京留民营“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等。(三)工业区位分析1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工业生产除采掘业(必须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外,一般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小,土地和水源为一般工厂所必需。有的工厂,对环境质量有较高的要求,如集成电路厂需要洁净的空气,酿酒厂对水质要求很高;经济因素――原料、动力、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地价、社会协作等,工厂倾向于设在成本低而收益大的地区。不同的工业部门,主导因素不同,布局趋向也就不一样;社会因素――国家政策(促进就业、社会进步、区域均衡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等;环境因素――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对于污染严重的工厂,要根据风向和水流方向合理布局。城市工业微观布局的基本原则:主要考虑地价、交通运输条件以及对城区环境的影响,规模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