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九年级历史下册非常重要的一课,初三学生学习这一课时,兴趣浓厚,但又感觉很陌生,特别是对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很难理解和认识到,所以在学习这一课时,老师要借助大量丰富的历史资料,引导学生进入科技的王国,去感受体会科技的魅力、呈现的重要特点以及对于人类社会和人类生活产生的深刻而深远的影响。首先以一段人类登临月球视频材料导入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再以科技展厅的形式,通过丰富的图片及文字史料,使学生感性认识第三次科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补充两组史料,引导学生读史分析,概括归纳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请阅读下列材料,总结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材料一: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技术大多在10年,如从发现雷达原理到制造雷达用了10年;原子能从开发到应用为6年;晶体管4年;移动电话4年;激光2年;而电子计算机问世至今已经发展到第五代。①%2%科技转化为生产力速度加快。材料二:例如电子计算机的使用、新材料和火箭技术是空间开发的基础,空间开发又服务于海洋开发和生物工程,也促进了计算机的更新换代等。②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材料三:西方国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为1.7℅,在1950—1972年猛增至6.1℅。在增长的因素中,科技进步的因素在70年代约占60℅.80年代达到80℅.③科技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促进经济增长请阅读下列材料,总结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材料一:现代科技发展还使生产力内在结构发生变化,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转变为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由高物耗、高能耗型转变为节物节能型;由初级技术型转变为高技术型。由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化.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①引起世界经济格构和国际经济结构的变化。材料二:世界各国都在高科技领域展开激烈竞争;除了欧洲的“尤利卡”计划外;还有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日本的“科技立国”战略和中国的“863计划”等。世界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②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材料三:科学技术作为直接和间接的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大大推动了生产的自动化,并为人类智力的解放开辟了新的道路。人造卫星的上天和载人航天飞船的试验成功,不仅将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大到宇宙,也提高了人类对地球的考察能力。核能的利用是人类在使用能源方面的质的飞跃……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在短时期内能创造出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物质财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二十多年中,仅资本主义国家所生产的产品就超过了以往两百多年生产的产品的总和,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③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总之,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人类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但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在极大地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的问题:2005年1月17日,一块美国雷神火箭推进器遗弃物,与中国6年前发射的长征四号火箭相撞。一块10克重的太空垃圾撞上卫星,卫星会在瞬间被打穿或击毁六十多年前在广岛和长崎爆炸的两枚原子弹,夺去了22万人的生命。1986年4月26日,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至今已有700O多人死于这次事故的核污染,围绕该核反应堆31公里的禁区仍一片荒芜。2007年11月20日,中国发现美国进口的大米含有未经中国政府批准的转基因成分。英国研究人员证实:小白鼠在食用转基因土豆10天后,其肾、脾、消化道都出现了损伤。受网络游戏暴力倾向影响,青少年行凶杀人和自杀的案例在中国不断见诸媒体。许多家长指责其为“电子罂粟”,侵蚀着青少年的生活通过以上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以柄双刃剑。从而引领学生更深度的思考科技的影响及应对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