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14文言文阅读(三)(时间:50分钟分值:5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送同年①丁聘之之任平湖序[明]归有光进士同榜者,其始数百人常相聚。自春官②进于冢宰,而后分送诸曹,各随所隶以去,谓之办事。今年赐第者,三百九十有四人。既分曹,则余所同工部办事者四十有六人。而五人者,选入史馆。今夏首选,凡若干人皆得外补。夫同年而又同部,宜日相聚,以观其德业。然每晨入部,升堂祗揖而退,卒无所事事。而当选者,亡何又各得官以去。是所谓同榜者,亦若率相值而已。此余于诸同年,未尝不叹其相聚之难也。是选也,龙阳丁君得嘉兴之平湖。故事,同部送行,余次当为序,故余道其于同年之情如此。嘉兴本古会稽吴郡之地,唐时犹隶苏州为县。其后乃割于吴,然风土民俗犹一也。余故关人,敢以其所知者告之。凡今之选为令吴中者,人之忧之,未尝不以赋税之难。夫以天下财赋。悉在东南,欲其办集,诚难矣。田租之入,率数十倍于天下,然父子祖孙二百年来以为当然,固无望其减,而独畏其日加也。历三纪以来,民间未尝放赦,而水旱之灾蠲贷③曳令亦少矣。又经岛夷④焚剽之后,海上之戍不撤,而加编海防,岁增月益,江、淮以南,益骚然矣。军府之乾没⑤,动数百万,此皆生民之膏脂也。凡为大吏,其势与民日远,一切以趋办为能。民之疾苦,非有关于其心也。若为令者,则民皆吾之赤子,朝夕见之。亦何忍使之逮系鞭笞,流离僵仆而不之恤也?夫额供之数,固民之所乐输者。其他水旱流冗,荒莱奸蠹之所积逋⑥,与今权宜一切之征求,谓宜有调停委曲于其间,此令宰之所宜留意者也。余历观前政,有不以催科为事,而事亦未尝不办集,往往为大官以去者。而其急于催科者,其功名反或不逮。然则独以催科为东南之吏告者,其流祸于生民多矣。传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庄子论解牛曰:“彼节者有间,而刀刃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夫如是,天下事夫何忧其难!余固为吾丁君告,亦并以为诸同年之吏于东南者告也。【注】①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②春官:礼部官员;冢宰:主管朝中事务的部门或官员。③蠲(juān)贷:免除赋税、劳役等。④岛夷:此处指代倭寇或海盗。⑤乾没:贪求、贪得。⑥积逋:指累欠的赋税。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春官进于冢宰进:举荐。B.凡今之选为令吴中者令:命令。C.而加编海防,岁增月益益:增加。D.固民之所乐输者输:缴纳。解析B项,“令”做……令,即做官。答案B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作者“同情百姓”的一组是()(3分)①此余于诸同年,未尝不叹其相聚之难也②历三纪以来,民间未尝放赦③军府之乾没,动数百万,此皆生民之膏脂也④夫额供之数,固民之所乐输者⑤而其急于催科者,其功名反或不逮⑥然则独以催科为东南之吏告者,其流祸于生民多矣A.①②⑤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④⑥解析①是作者感叹同年中进士的一帮人平时能经常聚在一起不容易;④是作者介绍老百姓乐意向官府缴纳事先规定好了数额的赋税等;⑤是作者向外派做官的同年“丁君”讲述为官之道;只有②③⑥都是直接表现了作者在“同情百姓”。答案C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同榜中第的人因为分到不同的部门,或者虽然在同部门但每天没有在一起好好办事,加之有部分人被分派到外地做官去了,所以作者感叹大家相聚一起很难。B.作者认为因为自己是吴郡人,所以有必要把在吴郡做官的难处告诉到那里做官的同年,让他们多留意百姓的疾苦。C.收取赋税是在东南一带做官的官员最难办的一件事,因为这里的田赋最多,又地处海边常受海盗的侵扰,加上水旱灾害以及官员贪腐等原因,百姓负担太重。D.作者发现以前在吴郡做官的人,有的因为不抓紧征收赋税而被大官撤职离开了,而有的抓紧征收赋税也没有得到功名。解析D项,“有的因为不抓紧征收赋税而被大官撤职离开了”不符合原文意思,应该是有的官员没有急着向老百姓催交赋税,最后却也办齐了,并且还升了大官离开了此地。答案D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固无望其减,而独畏其日加也。(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