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方正县第一中学郁保华现如今课业越来越繁重,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巨大的高考压力使他们无法喘息。每天满满的课,各科的卷子堆积如山,学生们每天就是学习。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严重的现象,不断地为学生减压,并逐渐将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而爱国主义教育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环节,现在八零后、九零后的学生都是在蜜罐中长大的,他们衣食无忧,生出来就是国泰民安的大好形势,他们对国家没有一个概念,更对爱国很陌生,基于这种情况,我在语文教学中重点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把教学和爱国主义情感紧密渗透,达到良好的效果。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每周一早晨7.30分都会举行升旗仪式,教师和学生们都穿着整齐的校服站在庄严的国旗下行着注目礼,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师生们都感受着那份庄严和使命,也感受着那份外敌入侵中国人的屈辱,那种大无畏的反抗精神、那面用烈士们的鲜血染红的国旗,飘荡在空中,激起学生们内心中隐藏的爱国心,升旗仪式结束后师生们还深深地体会着那份爱国情怀,身为中国人我们无比骄傲和自豪。学校除了每周一升旗仪式外,并还经常组织有关爱国主义的班会,在班会上讲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语文是一门与祖国文化息息相关的学科,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从孩子们上小学开始语文教材上就有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为了保护人民群的利益被大火烧死,一声不响,这是何等的精神,这是纯粹的爱国主义精神,千古流传。这样的故事使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泛起了激动的浪花,使孩子们从小就在心中种下了爱国的种子。而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恰恰是延续了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的。我在讲《苏武传》这一课时,我就先讲了苏武壮年出使匈奴,尽管敌人的威逼利诱,他仍不屈服,最后单于将他囚禁起来,关在大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苏武一直坚持气节,决不投降。天下雪,苏轼卧着吃雪,后单于又将苏轼迁到北海边没有人居住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归汉。他就拉着旌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至于系在节上的牦片尾毛全部脱落,旌节代表着汉节,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苏轼仍坚持着“汉节”,仪表自己决不投降的决心,直到汉昭帝始元六年才回到长安,苏武被扣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苏武牧羊的故事。素使用自己的气节诠释了真正的爱国主义精神。学生怀着对苏武的无比崇敬和怀念、心潮澎湃、精力高度集中地学完了这一课,教学效果非常好。还有当我讲到宋朝的爱国诗人陆游的诗篇的时候,我也渗透了浓浓的爱国主义教育。在讲新课之前,我先把他的那首写给他儿子的诗《示儿》讲给学生们听,这首诗可称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直到死之前还惦记着祖国的统一大业,死后如果祖国统一,让儿子在家祭的时候告诉他。接着还给学生们介绍陆游的那句“位卑未敢忘忧国”更是足以体现出他的那份赤诚的爱国之心。这份爱国之心感动着学生,也感染着学生,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内心也树立起了爱国情怀。我还经常给他们讲伟大的诗人文天祥在敌人攻入城门,祖国注定破败时,面对敌人的丰厚的钱财和利剑的抉择下,文天祥面不改色。吟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还有伟大诗人屈原一生也是为国堪忧,心怀祖国大业,“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饱含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担忧,最后为唤醒昏君救国,投江而死,人们为纪念屈原,将他投江那天定为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船以纪念屈原的死。再比如,通过演讲、快速作文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为祖国的历史悠久,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而感到骄傲自豪,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我都在平时讲课时慢慢地讲给学生们,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个人只有具备爱国主义情怀,他才能胸怀大志,有理想、有抱负,他才能更爱家人,更爱自己。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爱国主义情怀,他才能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报效祖国。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