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体制的调研报告为不断完善我区农渔村新型社区管理体制,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区政协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由区政协提案委和农办牵头,区财政、民政、农林、建设等部门有关人员参加,组成课题组,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全区农渔村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建设运行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听取了部门、乡镇、社区干部及政协委员、基层群众的意见与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社区管理体制建设的现状近年来我区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渔村社区体制建设工作十分重视,把它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农渔村管理服务机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主要表现在:一是建立组织,加强领导。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挂帅的农渔村新型社区工作指导委员会,并设立了办公室。各镇(街道)也建立了相应的领导班子,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形成了分级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二是制定方案,分类指导。相继制定了《关于建立农渔村新型社区的实施意见》(定委[20*]8号)、《关于深化农渔村新型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定社工委[20*]15号)文件,明确了建立农渔村新型社区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组织体系、规模设置和社区集体资产管理、实施步骤以及社区组织机构主要职责、各项制度和要求等,确保这项工作不断推向深入。根据全区农渔村居住环境、经济基础、文化传统和村民认同感等不同情况,将全区166个行政村按照地理位置、村庄类型、经济强弱等状况,推行“并村、单村和联村”三种模式,在全区建立新型社区73个,其中并村和单村建的社区66个,占社区总数的90%;联村建7个(均为城东街道和环南街道,下步通过“城中村”改造,融入城市社区)。通过并村,缩减到88个村,基本实现了村与社区“合一”的管理服务体制。三是健全社区组织机构,夯实党在农渔村执政基础。同步组建了社区党组织、管委会和共青团、妇代会、治保、民兵、人民调解等组织机构,明确社区管委会工作职责和要求,形成了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社区管委会行使统一的管理服务第1页共6页职能。各群团组织开展精简、高效运行的各项活动。四是工作重心下移,强化公共服务职责。各社区大力开展了对农渔民的就业培训、科教、卫生、治安、保障、便民服务等公共服务。设立综合性的村民培训基地,加强技能培训和思想道德、民主法制等教育,引导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法制意识。建立农渔民文化体育组织和专业队伍,繁荣农渔民文化体育生活。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村民开展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生殖健康、计生服务等方面的服务,形成“20分钟卫生服务圈”。建立调解室和警务室,健全群众性治安保卫、民间纠纷调解组织,及时调处各类矛盾,控制治安案件的发生。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救助救济、五保户供养等救助体系,落实农渔村老年农渔民“以奖代保”金、农渔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合作医疗等制度。大力推进村庄整治、创建小康社区,推进农渔村“三清、四改、五化”建设,加快了农渔村道路、饮用水、电力、通讯、改厕治污和科教文卫体育等公共设施建设,不断改变了农渔村面貌。还开展了各种便民利民服务,为村民提供方便。五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改善办公活动条件。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农渔村社区办公和文化活动用房建设,各社区通过对各村办公用房、村集体闲置的房屋、学校布局调整的闲置校舍及其他弃用的公房调剂、整合的办法,改善社区办公和活动场所条件。区里安排专项资金,乡镇(街道)也安排相应的配套资金予以支持,从而有效地保证了社区办公用房不少于100平方米,活动场所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到目前,全区已累计改、扩、建社区办公活动场所41个,完成老年活动室建设51个,社区办公及服务用房、老年活动室面积分别达到1.04万和3.06万平方米;做到室内外设施相对完备、服务功能相对集中。六是建立社区干部的管理考核和报酬待遇制度。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工作报酬待遇奖金与工作绩效挂钩,并落实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三保”金(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和医疗保险金)制度。其中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和办公经费由市、区、乡镇(街道)财政按1:1:1承担。大大减轻了农渔村集体经济负担,调动了广大农渔村干部的积极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