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历史试题(全卷两个大题,共33个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题号1—30313233总分得分注意:1、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作答;2、答案书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3、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收回。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A.铁犁牛耕B.个体农耕C.刀耕火种D.石器锄耕2、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铁刀和铁耙在乡村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突出表明A.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B.水利事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C.土地私有制度开始出现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3、以下四幅图片中,与商朝经济活动相关的有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6、《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犁评)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犁评)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A.由西域传入B.属水力灌溉工具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D.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7、有统计显示,北宋时期的72位宰相中,北方(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共41位,江南(安徽、福建、江苏、江西、浙江)共26位;南宋时期的62位宰相中,北方仅仅5位,江南47位。上述数字不能说明A.南宋时期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B.经济中心南移推动文化重心南移C.和江南相比,北方文化已经完全没落D.这与南宋偏安江南有关8、下列有关“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中,不正确的是A.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导致难以扩大再生产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9、“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有①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导致难以扩大生产②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④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0、董谓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A.封闭性B.分散性C.连续性D.脆弱性11、长期以来,我国古代冶铁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南北朝时期,我国冶铁技术取得的最重要成就是A.高炉炼铁B.炒钢技术C.灌钢法D.水力鼓风冶铁12、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在古代两千年多的中西方交往中,丝绸、瓷器和茶叶在西方广受欢迎。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A.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B.自然经济取得了根本性突破C.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D.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13、中国古代的陶瓷制作技术不断进步,以下我国瓷器品种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①珐琅彩②五彩瓷③青花瓷④白瓷⑤青瓷A.①②③④⑤B.⑤④③②①C.⑤③④①②D.⑤②③④①14、明末清初之际,广东佛山镇,以冶铁业发迹;江西景德镇,以陶瓷业扬名;湖北汉口镇,以“船码头”著称;河南朱仙镇,以集商贾繁兴。材料反映的当时经济发展趋势是A.农产品的商品化B.农业生产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C.新兴的工商业市镇出现专业化趋向D.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扩大15、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A.汉朝的丝绸之路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C.明朝的朝贡贸易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16、右图是元代王祯所著《农书》中的水力冶铁鼓风工具,该工具最早发明使用于A.西汉B.东汉C.北宋D.元朝17、纵观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