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北京卷29)年高考生物母题全揭秘专题16光合作用【母题来源】北京卷生物试题29【母题原题】为研究棉花去棉铃(果实)后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者选取至少具有10个棉铃的植株,去除不同比例棉铃,3天后测定叶片的CO2固定速率以及蔗糖和淀粉含量。结果如图。(1)光合作用碳(暗)反应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___,在____中将CO2转化为三碳糖,进而形成淀粉和蔗糖。(2)由图1可知,随着去除棉铃百分率的提高,叶片光合速率_____。本实验中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植株的CO2固定速率相对值是___。(3)由图2可知,去除棉铃后,植株叶片中______增加。已知叶片光合产物会被运到棉铃等器官并被利用,因此去除棉铃后,叶片光合产物利用量减少,______降低,进而在叶片中积累。(4)综合上述结果可推测,叶片中光合产物的积累会_____光合作用。(5)一种验证上述推测的方法为:去除植株上的棉铃并对部分叶片遮光处理,使遮光叶片成为需要光合产物输入的器官,检测______叶片的光合产物含量和光合速率。与只去除棉铃植株的叶片相比,若检测结果是_____,则支持上述推测。【答案】(1)[H]/NADPH叶绿体基质(2)逐渐下降28(3)淀粉和蔗糖的含量输出量(4)抑制【命题意图】本题综合性较强,主要考察学生对于光合作用的物质和能量转化、把握题目中的文字和图像两方面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能做出简单的逻辑推断,重点在于将两个图像的信息联系到一起得到结论,清楚棉铃、光合作用产物及其转移等问题的关系。若学生囿于教材内容不能举一反三,适应题目中新信息的读取和利用,则很难得到正确结论,并容易造成答题不到位、甚至文不对题的结果。【考试方向】考察学生对植物细胞内光合作用过程的掌握,要求学生对在探究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区分有明确的认知,熟悉曲线图像题目、新信息题目的基本答法并活学活用,对两个图像横纵坐标涵义明确并加以运用;另外考察学生获取题目中信息的能力,找出关键信息才能解决该题目。【得分要点】此题目要求学生掌握光合作用原理、细胞内代谢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最关键的是对两个图像之间的内涵关系做出迁移和推理,得出光合作用速率和果实、叶片中产物的转移之间的关系,洞悉这一点就能思路通畅地把握全题。1.(·海口模拟)科学家提取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将叶绿体膜破坏,分离出基质和基粒,用来研究光合作用的过程。下列条件下不能产生葡萄糖的是()选项场所光照CO2ATP[H]C3A基质-+++-B基粒++--+C基质和基粒++--D基质和基粒+---+2.(·揭阳一模)下图曲线Ⅰ表示黄豆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适宜温度、CO2浓度为0.03%)。在y点时改变某条件,曲线变为Ⅱ。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与y点相比,x点叶绿体中的C3含量较低B.在y点时,升高温度导致曲线由Ⅰ变为ⅡC.制约x点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叶绿体中色素的含量D.制约z点光合作用的因素可能是CO2浓度3.(海南卷)26.(10分)某同学将生长一致的小麦幼苗平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置于阳光下培养。乙组置于黑暗中培养,其他条件适宜。一段时间后,测定麦苗的干重,发现两组存在明显差异。回答下列问题:(1)两组麦苗中,干重较大的组是组,原因是。(2)观察叶片颜色,出现黄化现象的是组,其主要原因是。(3)该实验探究了环境因子中对小麦的影响。(4)若将甲组置于红光下,乙组置于绿光下,培养一段时间后,两组麦苗中干重较大的是甲组,原因是。